有钱能使鬼推磨 催收灰色地带下的万亿市场
推进催收行业合规与立法,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王贵国提出了《关于加强债务催收行业自律的建议》。
“破解中国债务催收行业困境的根本出路,是推动行业立法。”王贵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组建催收行业协会,发起成员内部自律,并由此配合和推动行业立法,这一路径或是催收立法的最佳模式。
王贵国建议,“建立行业协会来承担起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职责,从行业整体利益出发,能够提供最符合行业发展及兼顾多方主体利益的解决方案。”
谁来监管?
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在持续收紧的监管环境下,为高度敏感的催收行业筹建行业协会,并非一件易事。
最初是无法注册行业协会。“相关部门给出的说法是,最近正处于清理整顿社会团体的过程,暂时不批。”一位行业协会筹备人士向记者透露。
其次,缺失行业协会的行业标准无效。“我们希望申请建立行业标准,但国家标准委员会的回复是,行业标准需要经过提案、研讨等一系列流程,至少需要5年时间。”前述人士表示,这一过程困难重重,且耗时太长,“现在的行业情况,很难说能不能耗得起”。
已知催收行业协会无法单独成立后,业内又试图寻找一个现有的相关行业协会,先挂靠成立一个二级分会。
“现实是,没有一个协会愿意承接。”该筹备人士表示,包括银行业、保险业、投资业的行业协会,都回绝了催收行业的挂靠请求,“一听是催收,纷纷摆手,几乎是谈催收色变”。
对此,王贵国向记者表示,“民政、工商等部门,应适度放开催收行业协会设立的审批限制,支持有资质的行业自律机构依法登记。”
今年3月,国内60余家催收公司决定发起成立“中国信用清收协会”,并设立筹备小组。
“我们欢迎监管,也呼唤行业协会作为沟通桥梁。”中国信用清收协会筹备小组秘书长王晖告诉记者,“目前理想的行业状态是,能够统一经营范围,严格准入门槛,机构持牌经营,催收员持证上岗”。
一位催收行业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现阶段,监管部门缺失,与监管沟通的行业协会也同样缺失,在持续收紧的监管环境下,行业仍然存在被一刀切的风险。
“应当明确,催收行业监管机构为中国人民银行及各级支行(或各级金融监管局),重点参考征信业和律师业监管模式 。”王贵国向记者建议说。
商务部研究院信用与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韩家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当前,催收行业亟须解决谁来监管和如何监管的问题。“这可能需要国家经贸委、商务部、公安部和银监会等部门共同研究确定。”
“如果政策能够放开,监管能够跟上,催收行业将成为金融产业链末端的重要细分行业。”湘潭大学信用风险管理学院副院长王锐在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债务催收行业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行业的努力,单个金融机构的还贷风险就有可能演化成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