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能使鬼推磨 催收灰色地带下的万亿市场
在监管风暴与声讨浪潮中,已在国内隐秘发展十余年的催收行业,开始浮出水面
灰色地带的万亿市场
10月22日,互联网金融平台“51信用卡”被曝因委托外包催收公司使用软暴力手段催收债务而被警方调查。实际上,这场以“暴力催收”为目标的监管风暴,已持续8个月之久,且监管力度仍在加强。
自今年3月起,公安部围绕“暴力催收”的一系列整顿行动不断升级,与催收业务相关联的网络贷款平台、大数据爬虫公司等相关方纷纷迎来大规模的清查整肃,催收行业尤其成为重点整顿对象。
除“51信用卡”之外,捷信金融、锦程消费金融等持牌金融机构,趣分期、拉卡拉(60.980, 0.00, 0.00%)等知名金融服务平台,均被曝出与催收相关投诉,一些公司已暂停委外催收业务。
“自整顿风波以来,死掉的催收公司已有数百家。”一位催收公司高管向记者透露,被整顿清查的催收公司一般规模较小,以回收网络贷款为主业,涉嫌“暴力催收”行为。“但不得不说,业内比较合规的催收公司也受到冲击,几乎整个行业的业务和回款率都受到影响”。
在监管风暴与声讨浪潮中,已在国内隐秘发展十余年的催收行业开始浮出水面。
作为金融贷后不良资产处置的关键一环,催收行业的市场容量和不良资产规模直接挂钩。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2.37万亿元,仅全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已达919.16亿元。
在这个上至万亿规模的市场孕育下,催收行业的体量已不容小觑。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市场已有3000多家催收公司,还有1500家以上公司是借其他名目而存在。
“业内现实是,专业催收公司和不规范的讨债公司,各自为阵。”在不良资产催收外包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晖看来,目前整个国内的委外催收行业的公司规模、层次参差不齐。
时至今日,已拥有万亿级市场规模的催收行业,依然处于监管真空、法律空白、行业混乱的窘境中。
“催收行业市场大,责任重,解决就业广泛。”一位催收行业协会筹备组人士向记者如此描述,“事实上,业内都呼唤立法、拥抱监管,希望实现合理的政府引导”。
万亿市场规模
中国催收行业的诞生,最早始于信用卡坏账的大量出现。回溯催收行业兴起脉络,不难发现,其发展路径与中国信用卡市场走势亦步亦趋。国内日益庞大的消费信贷市场和不良资产规模,是催收行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土壤。
自2000年起,中国信用卡市场逐步进入疯狂增长期。在单纯以发卡量作为业绩指标的考核体系下,信用卡营销员不顾申请人的征信评级,肆意发卡,这导致信用卡逾期款规模迅速增长。
2003年前后,以回收银行信用卡逾期款为主业务的催收行业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