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市要闻 > 主力

瑞纳智能节能服务打开成长空间 一站式方案助力高质量成长

来源:金投网2022-04-09 06:00:39

瑞纳智能

把握“双碳”战略机遇,硬软件融合构筑壁垒

供热节能龙头企业,一站式“产品方案服务”助力高质量成长。

瑞纳智能作为国内领先的一站式城市供热整体方案提供商,已完成从单一产品的价格竞争向完备解决方案提供商的价值创造升级。主要营收来源于供热节能产品、供热节能方案设计与实施及供热节能服务三大领域,产品覆盖客户所需的热源、热网、热力站和热用户等供热核心环节。截至2020年,山东作为公司主要营收区域占比约68%,新疆等省外区域拓展顺利,全国10大供热公司已有6家是公司客户,行业地位突出、客户资源丰富。2017-2020年间营收与业绩分别复合增长37%/63%;2020年毛利率/净利率/ROE分别为56%/31%/39%,盈利能力突出;现金流与净利润匹配度高,盈利质量较高,商业模式优异。

热源供需失衡推动短期景气,“双碳”目标提供中长期战略机遇。

我国供热热力主要来源于热电站和锅炉房,通过热水或蒸汽传递。1)短期,环保政策趋严、煤炭价格高企、能耗控制等政策,加剧燃煤锅炉和落后的热电机组替代关停制约热源供给。而需求侧,我国每年依然维持着约5亿平米的集中供热面积增量,需求侧稳健增长进一步加剧热力市场供需失衡,热力公司精细化管控动力增强;2)中长期,双碳目标下供热节能行业迎黄金发展期。供热在建筑运行阶段中能耗和碳排放占比大,供热浪费现象促供热节能需求持续提升。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耗统计专委会数据,2018年我国建筑运行能耗总量约10亿吨标准煤,占全国总量的22%,其中北方采暖地区建筑运行能耗和碳排放量占比约一半,即占全国能耗和碳排放量的约11%。同时,据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测算,2018年北方城镇供暖能耗2.12亿吨标煤,占建筑运行总能耗的21%;碳排放量约5.5亿吨,占建筑运行总碳排放量的26%。持续推动新建筑降低能耗水平、老旧供热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迫在眉睫。

供热节能市场空间广阔,公司未来具备长周期成长基因。

住建部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城市集中供热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394亿元,同增18%,我们预计未来在双碳发展目标下,集中供热节能降耗改造投资有望增加,推动行业投资规模中长期维持一定增速,假设2021-2025年投资规模维持年复合10%的增速。单价方面,以国家三供一业改造政策为借鉴,居民小区供热系统改造标准约120元/㎡(9600元/户),其中供热节能设施单价约20元/㎡(参考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的典型代表性项目单价),可估算我国供热节能设施占供热系统总投资的比例约16.7%。同时我们假设在当前双碳发展目标下,供热节能需求持续提升,供热节能设施占总投资的比例有望从2020年的16.7%逐步提升至2025年30%,由此测算2020年我国供热设施市场规模约66亿元,2025年有望达203亿元,5年复合增速25%。

战略实力被低估,硬软件融合构筑竞争壁垒,节能服务有望打开长期成长空间。

通过十余年的战略布局,已成为国内少数集“产品+方案+服务”为一体的智慧供热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竞争优势体现在:1)较三类同业优势明显,相比于产品供应类企业,公司具有有一体化服务优势;相比于系统集成类企业,公司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主要依托自产产品,方案涉及及实施和后续服务等具备更强竞争力;相比于工程施工类企业,公司自产产品丰富健全、技术方案更加领先,且专注于供热节能行业,不论在成功案例及节能效果上,公司综合优势更为突出;2)硬软件融合卡位领先,“平台+模块”数据互通,解决数据孤岛问题,满足客户需求升级。公司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构建了瑞纳智慧供热管理平台。平台在设计中采用了分布式模块化的创新技术,各模块既能相互配合,又能独立运行。平台所有模块系统实现了数据互通,在开放性和支持客户个性定制层面具备较强的拓展性,解决数据孤岛问题;3)公司智慧供热技术降低建筑热耗和碳排放20%-30%,降低电耗30%-60%,合同能源管理在山东枣庄等地试点进展顺利。供热行业能耗较高主要因用户需求不明确、控制措施不到位、应变能力不足等因素造成,公司依托大量项目实践经验积累的数据资源,开发出的智慧供热体系可以结合用户的供热需求规律、小区能耗分析等,帮助热力客户在提高用户保障能力的前提下,系统化地节能降耗。

维持“买入”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1至2023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7/2.4/3.2亿元,同比增长33%/37%/36%,EPS分别为2.35/3.21/4.38元(2020-2023年CAGR为35%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23.8/17.4/12.8倍,考虑到公司作为国内一站式供热节能领军企业,重点受益于双碳发展目标持续落地深化,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推动不及预期风险,技术开发风险,新业务和新市场开拓不及预期风险等。

(来源: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