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市要闻 > 财经

中国老汽水的生死二十年 从被外资团灭到卷土重来

来源:未知2021-03-26 00:58:48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形式急转直下。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老汽水在几年时间内几乎消失殆尽。它们的“死因”大多如出一辙: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中的一家合资,然后被迫停止生产自有品牌,沦为对方的装瓶厂。

上世纪90年代正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在中国市场大力扩张的时期。那时的中国饮料制造水平落后于国际品牌,不少饮料厂还在用解放前的设备,管理、销售、供应链等各个环节也与国际品牌相差较大。两大可乐巨头在中国如同虎入羊群一般,产销量很快就超过了本土汽水的总和。

外资饮料公司要在中国发展,必须与中国公司合资建厂,而企业和政府也希望借助外资实力,提升中国饮料工业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冰洋、武汉国营饮料二厂、天府可乐、山海关、八王寺、亚洲汽水等饮料厂纷纷与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成立合资公司,例如北冰洋与百事可乐成立了百事-北冰洋饮料有限公司。

但在成立合资公司之初,国际饮料公司并未表达出它们的真实意图,这也为地方老汽水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失去的20年

外资饮料巨头的真实意图在成立合资公司后的两三年才逐渐体现出来,几位采访对象表示,国际品牌真正觊觎的是地方汽水在中国市场比较稳固的渠道和市场。对于本土品牌,它们采取的则是“束之高阁”的策略。

北冰洋所属一轻食品公司办公室主任马月告诉记者,当时外资饮料公司的方式比较“简单粗暴”,虽然设置了合资公司,但产能几乎全都用于洋品牌的装瓶业务,并没有设置或增加中国品牌的生产线。

钱黄是完整经历那波外资收购潮的饮料行业元老。1984年进入天府可乐后,钱黄从钳工一路做到总经理职位,见证了天府可乐的起落。他回忆,1994年,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共同出资组建重庆百事天府饮料有限公司,合同中约定了新公司中天府可乐的产量不得低于总量的50%,但后来合资公司并未生产天府可乐,只生产百事可乐,当时天府可乐的一些管理者和职工也带着劳动关系去了合资公司,薪酬由合资企业发放,只能按合资企业的计划做事。

从1994年到2009年的15年里,天府可乐消失了,员工也遭受了打击。组建合资公司时天府可乐有职工1123人,其中430人进入合资企业,其余693人在天府可乐集团公司内部待岗,他们失去了原本的工作内容,每个月只能拿生活费,如今正陆续退休。其他汽水厂员工的命运亦然,1990年被百事可乐公司并购后的武汉国营饮料二厂,员工陆续分批下岗,2000年饮料厂宣布停产。

钱黄一直留在集团公司,带着员工做生产自救,但始终没找到更好的出路。除了出租资产和场地之外,2000年-2005年,天府可乐的留守员工们做了一个小型饮料厂,做一些销售到重庆周边市县的小饮料,“艰难地维持了基本的生产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