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换出就业新空间 相关领域近300万人才缺口
走进生产车间,机器手臂有条不紊地操作,产品流转在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上,偌大的空间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工人进行着管理和维护工作……这已是许多工厂的“常态”。在机器趋于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的今天,“机器换人”不再是一个新话题。
只是,随着生产线上简单重复的人工劳动被机器取代,人们对于就业岗位会否就此失去的担忧一直存在。近日,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两份就业分析报告显示——“机器换人”,同时新职业的大门也正豁然洞开。
新需求
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与之相伴的应用型人才出现短缺
刚大学毕业那会儿,技术类专业出身的郭彪一度迷茫:感觉技术类的工作非常枯燥,整天和机器打交道,而且薪资待遇低。通过反复比对不同的领域和环节,最后他选择扎根在机器人行业,现在成了一名资深的工业机器人工程师。
谈到其中的原因,郭彪说,工业机器人可以操作,并且上手快,让机器人动起来,很有意思。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在电脑上模拟,并不一定实时需要机器人,非常方便。“工业机器人技术前卫,很多企业内部懂这项技术的人不是很多,是技术行业的‘香饽饽’。做这项工作有成就感,薪资待遇也非常可观。”他说。
郭彪的成长和感受,道出了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的特征。
一方面,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中国已经连续5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最多的国家,每年需要大量的工业机器人“上线”。2018年全国工业机器人销量15万台左右,到2020年,全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将超过80万台。从汽车制造、3C电子制造到五金制造、陶瓷卫浴、物流运输等,工业机器人已经越来越广泛应用在制造业。
另一方面,产业人才需求逐渐显露。机器人作为技术集成度高、应用环境复杂、操作维护较为专业的高端装备,有着多层次的人才需求。人社部报告指出,近年来,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机器人技术研究方向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在硬件基础与技术水平上取得了显著提升,但现场调试、维护操作与运行管理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依然有所欠缺,掌握工业机器人操作、维护、调试、故障排除以及系统集成等技术的工程师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毕亚雷认为,随着新兴技术的应用,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越来越智能化,工业机器人目前在企业中应用广泛,这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水平提出新的要求。
此前,教育部、人社部与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0年相关领域人才缺口将达300万。
新职业
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和运维员未来5年需求均达125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