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过度解读IPO否决率上升
IPO审核作为纾解上市申请堰塞湖的重要手段,其否决率向来被视为监管风向的关键数据。数据显示,自今年6月份IPO否决率显著上升,在6月、7月份期间证监会共审核29家企业的IPO申请,通过率仅为65.5%,远低于前5个月的88.3%,综合否决率也高于往年。
否决率上升,一方面是监管部门对准上市企业审查更加严格的客观反映,通过对IPO否决率的调整和针对性的现场检查提高上市审查效率,释放监管讯号。另一方面,也说明资本市场良性循环的氛围正在形成。在科创板试行注册制IPO审核双轨制运行背景下,资本市场改革红利有效鼓励了企业上市申报,引发新一轮资本市场融资热潮。
笔者认为,在相对稳定的上市标准下,否决率的波动或许更多地取决于申报企业的监管预期。在新一轮融资热潮中,市场在前期IPO通过率大幅回升且科创板设立推进的背景下,预期监管周期将转入宽松。
首先,近期的上市热潮短时间内推动大量企业的IPO申报,参差不齐的企业一涌而上必然会加剧IPO堰塞湖问题,并造成否决率上升。从这个角度来看,否决率上升的背后不是监管部门面对IPO堰塞湖问题的有意纾解,而是市场在预判监管宽松的前提下盲目申报造成的拥堵和卡壳。
长期来看,IPO审核从严监管的原则不会轻易松动,否决率居高不下关键在于申报企业的总体质量,是否在经营业绩、发展前景和运行合规等方面存在风险隐患。
从数据的客观性来说,IPO否决率是经济形势、市场申报和监管政策等多重因素博弈的结果。但否决率上升只是表象,真正决定每一家申报企业能否成功过会的是持续盈利能力、企业运行模式和核心竞争力,具体到每家企业的否决原因各有不同。
从这个角度来看,单纯分析否决率来判断监管走向或许略显单薄,企业在关注监管形势的同时更应对照上市标准的多方面要求不断巩固精进,加强信息披露,完善风险把控。
从监管的出发点来看,否决率的波动并不能成为预测监管趋势的衡量指标,而是监管部门在核准制下回归监管本位恪守职责、严防投机的重要体现。科创板试行注册制的双轨制运行并不意味着IPO审核屈从于市场,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的过渡期更要谨防投机炒作,从源头把好入口,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引导资本脱实向虚,维护资本市场生态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
科创板燃爆资本市场热情的同时,更要对弄虚作假的侥幸心理谨慎对待,通过从严审核把控上市公司质量,优化资本市场环境,引导市场良好预期。
“春江水暖鸭先知”。否决率的高低或许牵动着每一家融资企业的神经,也在某种程度上与监管趋势存在相关性。但打铁还需自身硬,正如经济形势的好坏并不必然决定企业的存亡,否决率的变动也不能阻止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的企业获得资本青睐。窃以为,成为经得起监管层和投资者考验的优质企业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