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市要闻 > 市场

【预见2023】浙商证券李超:四大宏观不确定性因素将逐一淡化,助力权益市场夺回失去的牛市

来源:金融界2023-02-07 16:17:41

  “我国经济已挺过最困难时刻”,但经济恢复过程不会是一片坦途。2023,如何看待当前面临的挑战?资本市场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哪些领域值得关注?金融界推出《启程:百位首席预见2023》特别策划,希望透过专业人士的讲解,给广大投资者带来启发。

  本期嘉宾: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李超

  核心观点:

  ● 2023年我国经济的复苏动力将有所增强,主要源自地方政府产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提高,叠加疫情扫尾阶段的防控政策优化带动消费和服务业的修复,投资端亦会延续2022年以来的高景气度,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受益于产业政策将保持较强的韧性。

  ● 2023年货币政策工具将是以结构性调控为主,侧重定向引导、精准滴灌,总体宽松幅度或较2022年边际收敛,信贷增速保持稳健,M2增速有所回落,社融增速在基数影响下震荡上行。财政政策方面,维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财政重在加杠杆发力和提升政策有效。

  ● 考虑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将逐步消除,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逐步优化以及地缘政治博弈达到新稳态,市场风险偏好有望提升,流动性合理充裕叠加信心修复带来的增量资金也将对资产价格形成有利支撑。

  2023年我国经济的复苏动力将有所增强

  金融界: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您预计 2023 年我国经济将有哪些核心增长点?

  李超:我们预计,我国2023年实际GDP增速可实现5.1%左右,逐步向潜在增速中枢收敛,内需的潜力逐步释放将推高经济增速的读数。2023年我国经济的复苏动力将有所增强,主要源自地方政府产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提高,叠加疫情扫尾阶段的防控政策优化带动消费和服务业的修复,投资端亦会延续2022年以来的高景气度,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受益于产业政策将保持较强的韧性。

  从投资端看,预计2023年将延续稳定增长态势,预计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有望实现7.4%。分领域看,预计2023年资本开支动能分化明显,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3%,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4%,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4%。整体来看,我们认为制造业资本开支将主要集中在中上游一系列短板领域,强链补链和产业基础再造是把握制造业投资的两条主线,国防军费开支的增加同样会拉动制造业投资。预计2023年将通过PSL、再贷款、财政贴息等多措并举扩大有效投资。同时,我们判断在链长制纵深推进的过程中,2023年会有更多区域探索“亩均论英雄”的激励模式,引导制造业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同步产业政策将在信用评级、贷款准入、贷款授信、担保和还款方式创新、利率优惠等方面重点向先进制造业倾斜。

  从消费端看,中国经济正逐步走出防疫政策优化的适应期,随着社交距离的缩短和出行需求的逐步释放,消费需求将在2023重新焕发韧性。我们判断,2023年我国将进入“消费复苏→企业盈利上升→就业形势好转、员工收入上升→消费复苏”的正向循环,消费将逐步进入供需双向扩张的新稳态。预计2023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为6.6%,相较2022年显著提升。随着疫情第一波高峰顺利渡过,需求收缩和预期转弱的问题将逐步得到改善。同时,政府不断推动促消费政策来提振市场、促进消费潜力释放,是消费加快恢复的重要支撑。

  从出口端看,外需走弱对出口产生向下压力,但考虑供给优势对2023年出口并不悲观。在海外经济滞胀预期不断加剧且兑现的过程里,中国的供给优势有望进一步显现。一方面,受疫情反复、地缘政治因素、成本冲击等因素影响,全球供应链仍面临多重不确定性冲击,采购、生产、物流、仓储、分销等领域均有表现,我国依靠物流体系的有序畅通奠定供给优势,进而抢占海外经济体的贸易份额。另一方面,海外供给在供应链的稳定性、新增产能意愿等均受到显著冲击。一是贫富差距扩大加速社会撕裂和民粹主义抬头,工人提高工资诉求提升,工会对抗力量增强,物价-工资螺旋式上升与罢工冲击供应链稳定性施压海外供给。二是海外滞胀环境下,资产负债表受挫,企业扩产意愿受限。由于持续的疫情和成本通胀冲击,叠加2023年海外经济体滞胀走势进一步加剧,需求下降、成本上行的组合冲击,企业扩产意愿受限,供给能力较弱。

  预计2023年货币政策宽松幅度边际收敛

  金融界:为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财政、货币政策应具备哪些应对之策?预计新一年人民币汇率将呈现怎样的走势?

  李超:为进一步提振实体经济及市场信心,仍需政策积极应对。我们认为当前仍有较强稳增长保就业诉求,央行可能采取定向降准,也存在进一步降低5年LPR概率,幅度为10BP,进而带动居民购房意愿及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当前货币政策首要目标在稳增长保就业、金融稳定、汇率及国际收支间高频切换,政策基调在稳健略宽松及稳健中性间灵活切换的判断,该状态预计在一季度持续,预计二季度起,我国经济形势趋稳、汇率及国际收支失衡风险也将有所缓解,货币政策首要目标缺失,政策基调转变为稳健灵活适度。

  预计短期央行宽信用政策延续,信贷投向上,其一为基建,根据央行公众号文章2023年1月5日披露,相关;地产新发展模式有望推出,从根本上为地产领域风险化解提供解决方案,地产投资、销售状况也将明显改善;此外,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有利于降低消费波动率。综合看,我国经济表现将显著强于全球主要经济体。我们预测2023年我国GDP实际增速为5.1%,高于2022年水平。

  但2023年的美国经济将受2022年的货币政策紧缩及2023年的财政回归中性而面临较大回落压力,预计全年GDP增速为1.5%,低于其潜在增速,也明显低于我国经济增速。虽然受基数影响,全年美国经济将是逐季向上的走势,但财政中性、货币紧缩将是核心掣肘,我们预计2023年美国赤字率4.5%,回归疫前水平且低于2019年的4.7%,美国财政支出力度明显减弱;虽然2023年货币政策可能转向降息但考虑通胀压力也较难回落至中性利率以下。从经济结构看,最大的压力来自投资,预计美国去库周期可能延续至2023年Q3或Q4。

  综上,中美经济基本面“比差逻辑”下,我国更具优势;此外,全年维度看,我国货币政策宽松幅度或有收敛、而美联储将转向宽松的“货币政策差”,美元及美债收益率下行,我们预计2023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全年震荡升值,年内有望升至6.6,汇率升值与资本流入可形成相互强化。

  俄乌战争和用工荒导致的通胀缺口存在长期化的可能性

  金融界:世界范围内市场的整体通胀水平正在快速增长。这种全球性通胀局面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目前的高通胀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李超:从核心驱动因素划分,本轮高通胀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21年,主要源自供需缺口。全球发达经济体在疫后推行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如美国疫后共计推出6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措施,其中近2万亿美元以现金或失业补助的形式直接支付给民众),推动消费需求快速复苏;但生产端受到疫情反复的约束修复缓慢(包括疫情导致民众就业意愿低下,货运能力不畅等),巨大的供需缺口导致2021年全球通胀居高不下。

  第二阶段为2022年上半年,主要源于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和粮食价格高企,战争和发达国家针对俄罗斯开展的制裁导致商品供应中断价格大幅上升,抬升通胀压力。俄罗斯是全球关键的原材料和能源生产国。从能源端来看,俄罗斯天然气和原油的产量分别占全球的17%和14%,最大供给对象均是欧洲。除能源外,俄罗斯还是部分原材料金属的重要生产国,俄罗斯的钯产量占全球的37%,铂产量占全球的11%。除原材料和能源外,俄罗斯和乌克兰还是全球的重要粮仓。二者合计的谷物出口在全球占比达到25%。

  第三阶段为2022年下半年,主要源于工资增长压力,使得各国的服务业产生明显的价格上行压力。在供给端的持续性冲击下,老百姓在原有的工资水平下无法承担全面提升的生活成本,开始出现广泛的罢工压力并要求提薪。这一现象已在美国、欧洲、日本陆续出现。这也是当前阶段下全球通胀面临的核心挑战。

  从三轮驱动因素来看,俄乌战争和用工荒导致的通胀缺口存在长期化的可能性。一是能源方面,俄乌战争后,欧洲国家开始制定俄罗斯能源脱钩规划,即便未来战争结束,俄罗斯对欧的能源供给也难以恢复至战前水平。二是劳动力方面,新冠疫情导致了部分劳动力的永久性流失,用工缺口可能抬升工资中枢,以美国为例,美联储统计美国疫后损失劳动力约350万人次。其中210万源自疫后的提前退休,此外疫情导致40万劳动力死亡,该部分劳动力未来均难以回归。三是疫情和俄乌战争后,逆全球化趋势有所加剧,贸易品价格也可能 小幅提升。

  四大宏观不确定性因素将逐一淡化,助力权益市场夺回失去的牛市

  金融界:您从去年12月便提出夺回失去的牛市,为何做出这个判断?2023 年我国资本市场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哪些领域值得关注?

  李超:展望2023年,我们认为扰动市场的四大宏观不确定性因素将逐一淡化,这将助力权益市场夺回失去的牛市!

  首先,地缘政治层面,我们预计俄乌战争在2023年一季度进入均衡状态的概率较大,地缘冲突对市场的扰动将逐步下降。俄罗斯方面,2022年下半年以来战线持续受挫和谈意愿明显增强,乌克兰方面近期正面战场告捷但欧美国家主张其走向和谈的声音逐步增加。但在此之前双方为争取较为有利的谈判筹码,导致战事或局部加剧。

  其次,海外流动性层面,我们强调欧债风险是2023年全球最需重视的金融稳定风险,这一风险可能在23年一季度出清并倒逼全球央行走向流动性拐点。我们预计23年一冬季是欧洲通胀压力最大的时间,也是欧央行持续紧缩力度的峰值阶段,欧债危机可能自此爆发。爆发后欧央行可能重新启动量化宽松,在此过程中,不排除欧央行上调2%通胀目标的可能性。此外,欧债危机一旦爆发也可能连带影响美联储紧缩周期就此暂停。

  另外,疫情方面,我国决定将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意味着我国防控工作目标将围绕“保健康、防重症”,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们认为,随着疫情第一波高峰顺利渡过,需求收缩和预期转弱的问题将逐步得到改善,疫情对国内经济的扰动将逐步淡化,消费需求和服务业将在2023年逐步恢复。

  最后,地产方面,我们预计地产中长期规划将在2023年两会后出台,地产政策及市场预期将进一步明确。2022年12月中财办曾指出,研究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摆脱多年来“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模式。我们认为2023年地产工作重点是建立并完善新发展模式,新发展模式的核心是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其中多主体供给的核心是低杠杆、低负债、低周转的国有企业。综合考虑地产投资趋势以及重要会议的时间节点安排,我们认为相关规划最早在二季度出台的概率较大。

  综上,考虑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将逐步消除,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逐步优化以及地缘政治博弈达到新稳态,市场风险偏好有望提升,流动性合理充裕叠加信心修复带来的增量资金也将对资产价格形成有利支撑。

  从权益市场看,预计A股更多表现为结构性牛市行情。一方面,防疫方案优化后跨区域人流的恢复将为出行产业链带来困境反转的投资机会,建议重点关注以航空、机场、旅游、酒店、餐饮、免税等板块受益于跨区域人流修复带来的景气度改善,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困境反转下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在供给短缺和内循环补短板的背景下,我们持续看好制造业强链补链(半导体和机床母机)和产业基础再造(新能源化与智能化)的阿尔法收益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