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祖传后是中华文明宝贵遗产
重阳节,是中华文化特有的祭祖敬老的节日。值此佳节,我们正好对中华文化进行一下探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 那么,在经历了漫长历史而形成的中华文化中,到底哪些内容属于独特的精华,并且在现代社会特别值得推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价值观跟世界上其他文化价值观十分相似。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西方宗教中也有相似的表述;而中华文化中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理念,同样出现在其他文化和信仰之中。
我们认为,中华文化中真正最具特色的,是敬奉祖先和传承后代的文化。西方两千多年盛行基督教,上帝信仰成为最重要的信仰。而中国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敬奉祖先和注重传承成为最重要的信仰。
当然,世界其他文化中也有敬祖传后的部分元素,但其深度和广度远不如中国。西方的贵族也注重家族传承,但贵族在整个社会中只占很低的人口比例。在有些国家,平民百姓直到近代才拥有自己的姓氏,所以广大民众基本还是把信仰上帝摆在远比敬奉祖先更重要的位置。
而在中国,这种敬祖传后的文化起源于先秦的贵族,后来逐步扩散到民间,到明清已经普及到汉地的平民百姓。尤其在中国南方,村里最豪华和醒目的古建筑是祠堂,多为村里的宗族集资或捐资而建。这些祠堂是举行各种社群活动,特别是重大仪式和会议的场所,功能类似于西方的教堂。祠堂里供奉的不是神灵,而是家谱、家训和成功先辈的事迹,供后代学习、瞻仰和祭拜。例如,广州的陈家祠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点。简而言之,在现代以前,西方人敬奉的是像基督这样的神灵,而中国人则祭拜祖先,敬奉成功的先辈,这是中华文化最具特色的地方。
比较祖先和神灵敬奉:意义和强度
回溯历史,神灵敬奉和先祖敬奉都起到了道德约束和行为激励的作用。针对自己身后的归宿,基督徒关心的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而传统的中国人则在意是进入祠堂被后代尊崇还是被后人唾弃。
表面上,上天堂还是下地狱的约束和激励更有震撼力,但在实证意义上,却不属于现代科学认知体系,所以宗教的道德约束力随着科学深入人心而渐行渐远。 而渴望被后代尊崇,则有有力的科学支撑。根据现代社会心理学,人的成就感主要来自于他人尤其是与自己更相近的人的认可。为了获取后人的认可,追求成功并努力做个好人,完全符合基本人性和现代科学。因此,追求传承作为人生目的,也许不如进天堂那么令信奉者神往,但在现代社会却是更有效的道德约束和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