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家创业板拟上市企业全都被否决 IPO审核中存在五大“雷区”
火热的7月即将过去,对于热切期望能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来说,这个7月过得很艰难。连续6家创业板拟上市企业全都被否决,过会率为0。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IPO审核中存在五大“雷区”
6月份以来,新股发审的通过率持续走低。随着7月25日,上海艾融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IPO申请被否,7月份IPO的审核通过率降低至63.64%,再创今年以来的单月新低。相比主板和中小板,创业板7月以来,连续6家企业的IPO申请被否,通过率为0。
不仅如此,数据还显示,今年以来,拟IPO企业共被否13家,其中10家为创业板企业,6月份以来创业板拟上市企业被否数量达到了9家,占比达到了90%。
从被否原因来看,应收账款过高、经营稳定性不足、关联交易、客户存在重大依赖、不合理的超高毛利率等问题成IPO审核中的五大“雷区”。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此前,包括“康得新”在内的一系列事件,让监管更加严格。杨德龙说:“主要还是严监管。这些企业条件达不到IPO的条件,就会严格限制过会。像‘康得新’案等事件,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出了问题,然后它辅导的企业也都退出IPO了。”
一位市场人士提醒说,现阶段净利润规模小的、有问题的企业最好自行撤材料,抱着闯一闯、试一试的态度碰运气是行不通的,一旦被发审委否决或是在现场检查中查出问题,将影响以后的融资之路。
创业板过会率优于去年
不过,今年的整体过会率比去年有了明显提高。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共有72家企业上会,通过57家、未通过13家、取消审核1家、暂缓表决1家,过会率79.2%,比去年的57.5%高出不少。
创业板的情况也是一样。今年以来共有30家创业板拟上市企业接受了发审会的审核,最终有20家顺利拿到上市入场券,过会率为66.67%。比去年全年创业板50%的过会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改善。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说,这主要是因为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提高了包容性。董登新表示:“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它跟包容性改革是匹配的。过去的市场过于严苛地强调了IPO的高门槛,那么在现在包容性的市场里面,IPO的过会率、成功率会更高,这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