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节奏平稳为发行制度改革营造有利时机
今年的证券市场,不仅股票交易平和,其实IPO也异常平和。曾经有论者言之凿凿地宣称,过去两年IPO过多过快,导致了股市交易量下滑,股指长期低迷。但从基本事实看,此论实则脱离实际,十分荒谬。
据媒体统计,截至11月28日,今年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共120家企业完成发行,平均每周发行2.7家,融资36.9亿元,比去年同期仅略有增加。下半年以来,科创板首批25家企业发行时间较为集中,但随着审核注册工作步入常态化,发行节奏也逐步趋于平稳,平均每周发行2-3家,融资规模每家平均也就在10亿元左右。另据统计,截至11月28日,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今年共核准115家企业,融资1563.09亿元,相对于全金融市场,IPO融资总量非常有限。目前还没有“打新”的专门统计数据,但结合如此平和的融资规模,可以判断,全民“打新”也不再有以往的热度。
长期以来,股市新股发行狂热都与IPO超募相伴,这已成为中国股市特色。以2009至2016年为例,这阶段一共1458家企业IPO,其中有1436家超募,超募资金达到3444.18亿元。但是,看另外一面,中国证券市场又是世界主要证券市场中IPO抑价率最高的市场。首先是2014年之后对新股首日涨幅有限制,集合竞价阶段的有效申报价格不能超过发行价的120%,连续竞价阶段的涨幅不能超过20%,叠加计算后,新股首日涨幅上限为44%。这种硬性规定在全球证券市场都属罕见。但是,越抑制就越超募,新股发行首日的回报率也非常高,乃至于集中打新一度成为投资A股的最好策略。IPO超募和IPO抑价同时出现,都是出于IPO机会稀缺。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信息不对称,IPO抑价其实是全球普遍情况,IPO超募也是全球性现象。
我国的IPO以审批制为主,IPO相较于贷款、发债等融资方式需要有各种抵押资产,发行股票对企业,特别是无太多土地资产的民营企业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募资机会。努力把企业搞上市,就能实现财务自由,这曾经是很多“企业家”的发达路线图,也确实有很多人实践过。从超募资金的去向看,很多研究就发现,大量的超募资金被企业管理层用于购置豪车,乃至提高个人薪酬,成了他们致富的门道。所以,伴随着审批制,出现了经常性的IPO排队现象。在股市交易低迷的时期,有过暂停IPO的情况,以至于出现了IPO堰塞湖现象。同时,中国资本市场难进更难出的长期状况,更导致了新股价值被放大,表现出非常大的投机价值。市场规制两相结合下,高抑价率伴随高超募额,彼此成就。
所以,今年企业IPO数据下滑,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动向。IPO超募本质上是资金错配现象,当前IPO融资数据下滑并趋向平和,一定程度说明,资金错配现象在不断修正。可以说,这是目前证券市场规制改革步入正轨的效果证明。因为信息不对称,IPO抑价伴随IPO超募一起出现,这种情况在证券市场上是无法完全消灭的。但是,完善规制可以使这两种情况减少,特别是减少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证监会近年来一直保持IPO的节奏,特别是努力在IPO审批方面增加透明性,虽然还未实现注册制,强行退市也还没有全面推开,但这些改革已足够改善预期。除此之外,证监会优化了公募基金的注册方式,实行了差异化注册方式,努力增强权益类基金的投资意愿,特别是对外资投资者进一步放宽限制。权益基金比一般的中小投资人更有询价能力,信息综合能力更是天壤之别。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大大减少了IPO询价的交易成本。
对于今年的中国证券市场而言,IPO融资规模下降,同时节奏平稳,给予市场稳定预期,可以说是一个好消息。监管部门应该进一步稳定这一局面。短期看,之前有利的措施需要更坚决地推行,比如还应该进一步鼓励推动风险资金在一级二级市场发挥作用。长期看,还应该积极完善发行制度,彻底扭转IPO募资鲤鱼跃龙门的状态。当然,相应的,还应该有股市强制退市,以及以上市公司为重的监管改革。
改革是不容易的,目前已经有改革的预期,应该积极抓住这个时间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