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市要闻 > 快讯

两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

来源:中国基金报2023-03-05 13:33:04

  3月4日和5日,全国两会开幕,市场关注度不断升温。两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对资本市场意味着什么,今年的货币、财政政策会有哪些走向,资本市场有哪些投资机会?

  针对投资者关心的多个问题,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

  上海运舟私募基金投资总监 周应波

  保银投资总裁、首席经济学家 张智威

  悟空投资董事长 鲍际刚

  翼虎投资董事长 余定恒

  承泽资产CEO 曹雄飞

  星石投资副总经理、高级合伙人、高级基金经理 方磊

  华夏未来资本创始合伙人、基金经理 杨俊

  我们先来看看知名私募基金经理的核心观点:

  周应波:两会的召开对提振市场信心有非常大的帮助。更关注安全可控的信创产业,后疫情时代的创新药,开启新时代的ChatGPT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有望进入政策和业绩修复戴维斯双击的互联网平台,和逐渐提高海外销售占比及高新技术自主化的中国制造业。

  张智威:两会的召开对中国经济以及政策的预期很重要。国内居民生活逐步正常化,经济复苏预期快速回暖;海外加息节奏放缓,市场流动性增强。我们认为2023年市场的结构性机会主要会围绕疫情后的修复行情为主。

  鲍际刚:历年A股市场均有四月决断一说,因为三月的全国两会会有一些对全年有指导意义的重要政策。对于全年投资主线的行程有重要帮助。

  余定恒:目前重点关注刺激政策的落地以及基本面的验证,只要经济持续向好,数据持续向好,信心逐渐修复,整个的股市应该还是在犹豫中前行在震荡中盘升。

  曹雄飞:我们认为2023年的主线是内需增长(信创安全、消费和社服)、科技创新(人工智能、创新药、半导体和先进制造)和新能源(电动车、光伏、储能)。

  方磊:虽然美国今年加息累计幅度可能比2022年底市场预期的大,但人民币贬值压力的顶峰已经过去,预计海外因素的影响有限,我国货币政策仍将“以我为主”保持稳健。

  杨俊:随着疫情管控的放开和国内需求的恢复,2023年国内经济将触底回升,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未来随着经济进入繁荣期,市场逐步走向全面牛市。

  一、

  关注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以及产业政策的推进和优化

  中国基金报记者: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今年“两会”也成为市场关注热点。你对今年的两会有何期待,哪些政策/提案是你比较关注的?

  方磊:对于今年的两会,我们主要关注两个方面:

  第一,关注会议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经济目标的设立对市场的经济预期和信心恢复都有较大的影响。如果经济增长目标设定高于预期,那么未来稳增长政策的力度要继续加大,内需恢复对于股市的驱动可能会增加。

  第二,关注产业政策的推进和优化。近年来,两会产业政策对于A股主题投资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尤其是那些首次出台的政策和新兴概念,例如2021年首次被写进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碳达峰、碳中和”。

  具体方向上,我们关注稳经济、扩内需、科技创新自主可控、国企改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以及人口等方面的政策。

  张智威:今年两会我们相对比较关注几个点:首先是经济增长的目标定在什么水平,是如何表述的;另外就是财政预算的赤字、专项债的规模;还有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一些提法。

  杨俊: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本次两会将会审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我们重点关注党中央加强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和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新举措。还有关注点包括,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长效机制如何建立;去年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显著下降,隐性债务压力上升,如何有效补充地方财政缺口。

  鲍际刚:今年两会是较为重要的五年政治周期的起始年,我们会关注一些政策边际上的重要变化,对于后续一个五年周期内投资决策也会有指导意义。同时我们也会重点关注两会对未来经济增长指引,以及在产业方向的目标和规划,尤其在新兴科技产业上的一些政策提案。

  曹雄飞:关注把经济增长放在第一位,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快落实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和政策,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加大卡脖子工程的攻关力度和持续投资力度。每年两会,委员们都有各种各样的提案,今年我比较关心涉及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的各类提案。

  余定恒:经历了2022年的调整,资本市场的信心亟待提振,今年两会是重要的政策窗口,如果政策相对积极,那么未来三年市场可以偏乐观一点。随着ChatGPT引发AIGC热潮,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们比较关注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方向的提案和相关政策。

  周应波:关注数字经济和数字安全的提案。

  二、

  两会明确全年发展主线

  提振市场信心、引导投资方向

  中国基金报:两会的召开,会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走势?

  方磊:两会召开后,稳增长政策将进入密集落地期,国内经济将延续1-2月的修复趋势。考虑到即将进入到经济旺季,目前企业信心恢复不错,3月内需修复的环比动能依旧较强。

  对于股市而言,我们预计两会政策的总基调会和2022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保持一致,两会后的表现可能会比较好。

  一方面,从历史经验来看,两会后股市上涨的概率比较高,由于两会前后市场对于政策的关注度较高,具有政策红利的板块一般会有不错的表现。

  另一方面,政策空窗期和市场政策预期降温是春节后市场整体震荡调整、板块轮动较快的原因之一,两会明确全年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政策基调后,股市主线可能会逐渐显现,资金形成一致预期后将带动市场上行。

  周应波:两会给全球投资者提供重新了解疫情开放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脉络的机会,尤其是长线资金,重新评估中国的机遇和投资价值。

  同时,两会的召开对提振市场信心也有非常大的帮助,政府工作报告制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则是全市场万众瞩目,对未来的投资方向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张智威:两会的召开对中国经济以及政策的预期很重要。尤其是在两会开完之后,新的政府领导班子上台后,推出的具体政策可能会更重要一些。

  曹雄飞:一年一度的两会是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两会期间作出的任何决定不仅会影响中国,还会影响世界,尤其是在经济方面产生影响。作为中国投资者中的一分子,近距离观察和解读两会的会议和文件精神,找寻未来经济发展的主线和着力点,紧跟政策的方向和力度,是投资者构建中长期投资组合的关键因子。

  余定恒:无论是总理的工作报告还是两会代表的提案,都会影响未来的政策制定和走势,反应比较强烈的问题或者是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将会成为政策制定的先行指标,然后提前在资本市场反应。整个2023年开端市场主题行情不断,缺乏明确的市场主线,某种意义上需要两会政策的发枪令。

  杨俊:两会为全年经济工作定好调、开好局,未来新一届政府的施政方针将逐步清晰,如何切换经济增长动能,会有哪些具体政策。这些会深刻影响中国经济,也会引导资本市场的走势。

  鲍际刚:历年A股市场均有4月决断一说,因为3月的两会会有一些对全年有指导意义的重要政策。对于全年投资主线的形成有重要帮助。我们会重点关注这类信号意义,作为后续投资决策的参考依据。

  三、

  国内经济景气水平持续回升

  下半年经济弹性可能更大

  中国基金报:今年各地政府争抢时间拼经济,政府工作报告也设定了一定的增长目标,您对今年的经济增长前景怎么看?

  方磊:我们认为今年经济大概率还是一个弱复苏的状态。今年全国两会的经济目标可能设定为5%左右。目前是疫后经济修复的关键观察期,2月PMI数据显示经济恢复的动能和企业信心在持续增加,短期内稳增长政策应该会继续延续,出现大幅加码的概率不大,新政策的酝酿和出台可能是渐进的。经济的恢复也是渐进的,内需恢复在结构上存在先后,随着国内需求良性循环的形成,今年下半年经济的弹性可能会更大一些。

  周应波:对今年经济增长前景充满信心。考虑到克制的央行和制造业大国的属性,今年中国的增长和通胀的格局都是显著好于美国。

  张智威:对经济增长的预期,我们还是相对比较乐观的,今年GDP增速可能达到6%甚至更高,因为2022年的基数相对较低。另外,国内最新公布的制造业PMI为52.6,远超市场预期。PMI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反映稳经济政策措施效应进一步显现,国内经济景气水平持续回升。

  曹雄飞:2023年是疫情结束的第一年,经济自身就有内在的修复动能。过去两个月,相信大家已经看到了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快速回弹。按照去年底中央经济会议的精神,拼经济、保增长已经如火如荼展开,各项数据也陆续有所体现。两会如果再加一把火,我们预计今年的经济增长无虞,但是由于出口可能受制于海外经济的衰退和减速,同时高质量发展使得部分传统的经济刺激模式低于预期,所以经济运行结构上与历史上的保增长可能差别很大。

  杨俊:政府工作报告把今年的全国经济增长定在5%左右,从需求端来看,出口趋于量价共振下行,不确定性较大;消费在低基数下的自然修复是全年经济最重要的拉动项;投资端有望保持较高强度。

  余定恒:2023年复工复产、消费回暖叠加低基数等多重因素共振,对全年的GDP增长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如果社会融资总额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的话,那么这个增长的目标肯定能实现。

  鲍际刚:我们对国内经济恢复是充满信心的。预计今年国内消费复苏,叠加基建投资刺激,地产投资估计持平,进出口还有一定增长,全年完成5%左右的经济增长是较大概率能实现的。

  四、

  扩内需、稳增长

  国内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

  中国基金报:美国通胀依然高企,美国国债收益率仍在高位,你对今年中国的货币政策怎么看?

  方磊:虽然美国今年加息累计幅度可能比2022年底市场预期的大,但人民币贬值压力的顶峰已经过去,预计海外因素的影响有限,我国货币政策仍将“以我为主”保持稳健。由于目前国内经济恢复尚未稳固,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仍是扩内需、稳增长,稳健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的同时,也会“着力支持扩大内需,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

  全年维度看货币政策将引导“宽货币”转为“宽信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是“精准有力”的发力重点,总量流动性再次放宽松的概率不大。

  余定恒:美国货币政策和经济处于博弈阶段,通胀数据居高不下,经济依然处于过热状态。目前美国货币政策处在加息的尾声,尾部风险不会太大,需要高度警惕的风险是高利率会持续较长时间。国内由于货币政策收紧较早,一直以稳为主,稳中有进,资金价格不断下行。但随着疫情政策调整,风险偏好提升叠加社融增速回温,资金价格将会见底回升,整体2023年财政政策应该要优于货币政策。

  杨俊:虽然美国通胀已经见顶回落,美联储放缓加息步伐放缓,但通胀回归常态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预计政策利率将在5%以上维持至今年年底。美国国债收益率较高,对全球资本保持较高吸引力,中国货币政策宽松的外部环境难言友好。不过,今年货币政策主动宽松的必要性在下降,经济预期修复带动实体融资需求回升,货币政策的重点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宽裕,预计央行会通过降准、再贷款等方式提升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能力及意愿。

  张智威:今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还是会保持一个比较宽松的状态,但降息的空间不大了。一月份信贷的增长幅度已经达到了历史新高,那么全年的信贷的增长幅度应该还是会比较高。目前看贷款的需求正在回暖,政府在对贷款的供给方面也没有限制,所以今年的信贷预计会比较强。

  周应波:信用扩张初期,美债短端见顶后,货币政策,包括利率和汇率,将会更加以我为主。

  曹雄飞:美债目前看来会在高位维持一段时间,但是由于中国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都处于较低的位置,拼经济保增长的压力较大,所以我们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主基调是“以稳为主,适度放松,积极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

  鲍际刚:预计今年国内货币政策整体保持适当宽松,货币政策紧缩风险低,继续利用结构性政策稳定经济和优化产业结构。

  五、

  稳投资、促消费

  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力提效

  中国基金报:提振经济发展信心,我国财政政策应该如何发力?

  方磊:今年财政政策还将继续保持积极加力提效,应该会适度加大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政府工作报告中赤字率拟按3%安排。财政对于基建项目的支撑还会比较强,专项债的发行和使用节奏会继续靠前。

  财政部刘昆部长表示要“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持续形成投资拉动力”。根据地方财政预算报告,今年提前批专项债限额达到21900亿元,创历史新高,首次顶格下达,较上年提前批大幅增长50%。同时监管要求提前批专项债额度需在今年上半年使用完毕。

  余定恒:财政政策是经济的重要压舱石之一,为了提振经济发展及居民信心,在处理好助企纾困、修复企业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的同时,应当适度加大赤字,重点扶持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这类科技含量较高的战略新兴行业,着力解决卡脖子的软硬科技,实现高质量发展。

  杨俊:财政支出不需要设定较强的总体力度,发力点在于优化营商环境、做好基建投资对经济的托底工作。今年财政政策需要重点解决的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中央财政可以加大支持,适当以长期国债置换中短期城投公司贷款及债券。

  周应波:系统性金融风险降低,但出口存在压力,在居民收入和地产销售大幅回暖前,托底需求需要财政和基建持续发力,推动信用扩张。

  曹雄飞:2023年财政政策预计会更加积极主动,稳投资促消费,尤其是要加大力度促消费。没有终端消费需求的持续大幅反弹,经济增长无法持续。疫情对终端消费能力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冲击,亟需财政加大直达居民消费能力的支持力度,大力度地减费、降税、补贴、优惠。

  鲍际刚:预计今年国内财政要将保持积极,中央可以采用更多给工具,同时在消费和投资上做出支持。

  六、

  稳就业、增预期

  多措并举提振消费

  中国基金报:对于扩大和提振消费,你有何政策建议?

  方磊:短期来看,首先可以通过发放消费券、对大宗消费提供补贴、减少经营活动税收等方面来刺激消费者信心的改善和消费企业的经营预期;其次,可以通过放松部分限制性政策、打造新型消费场景等举措来释放、增加居民改善型消费需求;最后,可以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消费信贷领域发力,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的下降也有助于释放居民消费需求。

  从中期的角度来看,收入预期才是居民消费意愿的核心决定因素,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更重要的措施,例如通过优化就业政策、提供更多专业性职业教育来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等方式。

  杨俊: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是消费的基本盘,稳定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十分重要。短期看,财产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避免居民所持金融资产和房产价格产生大幅波动能够有效提振消费。长效机制方面,需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减少企业部门的低效投资。

  曹雄飞:在推动稳定就业、依靠就业创造收入的同时,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支持增加适销对路商品供给、促进销售渠道和物流畅通,激发消费潜力。着力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新能源汽车购买、养老服务等潜在消费领域。

  余定恒:消费疲软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家对于未来的预期不稳定。所以要提振内需本质上第一个是解决就业,第二个就是要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国有资产经过多年的投入后,需要认真考虑其回报问题,通过分红等形式充实我国的社保体系、医疗体系以及养老体系,提高大家对未来预期的确定性。

  鲍际刚: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和恢复经济信心,对消费稳定增长更有意义,维持对企业和居民减税降费的支持,促进就业,降低居民住房成本,释放消费能力。

  周应波:关注疫情期间受损更严重的群体,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七、

  关注经济复苏强度和政策力度

  中国基金报:今年以来股市逐步活跃,外资大举流入。目前影响市场的因素有哪些?您更看重哪些?

  方磊:今年以来外资流入的核心原因在于政策优化后我国经济前景好转。目前影响股市的因素可以分为内外两方面:国内方面,政策落实和经济复苏的弹性是主要因素;海外方面,上半年美联储加息操作、海外经济趋势和国际关系是影响因素。全年来看,海外因素对我国经济、政策方面的影响有限,我们更关注国内因素,尤其是内需层面的复苏幅度。

  余定恒:目前本质上还是投资者信心不足,外资在年初大举抄底A股后增量资金不足,存量资金博弈,在等待进一步的基本面政策的支撑和验证的阶段。2023年在稳增长的大背景下处于政策友好期,目前重点关注刺激政策的落地以及基本面的验证,只要经济持续向好,数据持续向好,信心逐渐修复,整个的股市应该还是在犹豫中前行在震荡中盘升。

  曹雄飞:股票投资的本质是买资产未来的回报。这几个月,市场活跃,外资流入,是由于疫情结束后经济的强力修复预期和政府2023年必然拼经济的预期。影响市场的因素核心在于经济复苏的力度和持续性、中美关系、海外经济走势。短期来看,市场会围绕两会的各种议题和政策方向展开。我更关注国内经济增长的力度和持续性。

  张智威:对市场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第一从宏观经济数据中能显现出来,中国这次走出疫情之后,经济的反弹速度会有多快,是强复苏还是弱复苏?这会是一个关注的焦点。第二是新一届政府政策的取向,会有什么样的新的政策出台去提振信心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提振信心,所以我们会特别关注新的政策会是哪些。

  鲍际刚:一是宏观经济基本面因素,周期筑底阶段,产业趋势仍未明朗,经济信心仍在逐步修复,二是市场风险偏好修复,股市仍具备投资性价比,但增量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市场快速轮动,导致赚钱效应减弱,不利于增量资金流入市场。随着政策明朗,经济筑底回升,市场能够对产业趋势有更清晰的判断,市场有望逐步走出趋势。

  杨俊:首先是在防疫政策优化后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再次明朗,2023年中国的经济增速预计将再次领跑全球主要经济体,比较优势明显。其次是美国通胀见顶,美联储放缓紧缩步伐,显著缓释全球风险资产价格下行压力。我们更为看重的是中国经济增长修复的可持续性。

  周应波:国内经济走向复苏阶段,市场更关注货币政策,经济复苏的进展和通胀的情况。我们更关注在这个周期里,哪些行业和公司能够兑现较为理想的盈利。

  八、

  看好科技创新、消费复苏等板块机会

  中国基金报:在你看来,2023年投资主线是什么?最看好哪些板块?

  周应波:主线是自主、创新和出海。更关注安全可控的信创产业开展新一轮的数字经济建设周期,后疫情时代的创新药,开启新时代的chatgpt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有望进入政策和业绩修复戴维斯双击的互联网平台,和逐渐提高海外销售占比及高新技术自主化的强大中国制造业。

  余定恒:存量资金博弈背景下,高位股见利好出货,低位股启动游资行情,见利空炒作,主题炒作强于复苏链条;主线操作上完成三个切换布局:第一个高低位切换,第二是软硬切换(从硬科技到软科技),第三传统到智能切换。

  板块方向上是新兴消费+科技的组合。消费方向是场景消费复苏背景下的新兴消费,如医美、直播电商、小酒馆等,科技方向是AIGC、Chat 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方向叠加国产替代化率相对较低的专精特新领域,医药板块主要是甩掉历史包袱产业转型升级成功的创新药方向。

  曹雄飞:2023年刚刚结束了前两个月,市场呈现了极致的轮动特征,主线是疫后修复和炫目的概念及主题投资。我们认为2023年的主线是内需增长(信创安全、消费和社服)、科技创新(人工智能、创新药、半导体和先进制造)和新能源(电动车、光伏、储能)。

  鲍际刚:持续看好科技创新方向的成长性机会,人工智能、先进制造、部分强增长的新能源细分等具备中长期增长逻辑,短期景气支持。经济修复确定,消费医药盈利修复明确,挖掘具备成长弹性的细分方向。

  杨俊:随着疫情管控的放开和国内需求的恢复,2023年国内经济将触底回升,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各类监管政策也相对友好。在经济企稳过程中复苏斜率最快的领域,以及对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的产业将率先走出结构性行情。未来随着经济进入繁荣期,市场逐步走向全面牛市。

  当下,我们更看好线下消费场景恢复后弹性较大的板块,以及政策重点支持、产业化趋势确定的数字经济、国产替代相关领域。

  方磊:今年全年股市风格可能偏向均衡,更加看好内需恢复相关领域,尤其是那些供给显著优化的板块。从2月PMI数据来看,目前建筑业恢复强于服务业强于制造业,内需恢复在结构上存在先后顺序,但经济内需恢复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内需板块业绩弹性存在超预期的可能性,尤其是消费领域。

  一方面,受疫情影响,2022年消费低于中期中枢水平,今年消费本身就有向中枢水平回归的动力,居民积累的超额储蓄逐渐释放,后续消费的恢复空间可能是内需板块中最大的。

  另一方面,消费内部有可能形成良性循环,也有一定的持续性。我们预计消费复苏的初期,消费场所的开放将带动居民消费需求释放,消费行业景气度开始好转,就业形势也会出现好转,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出现增长,这又会反过来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释放。

  此外,促消费也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心,政策的影响也是积极正向的。而近几年,消费行业的供给出清最为明显,在需求持续恢复的情况下,消费行业的供给端议价权也会逐渐增强,优质的上市公司有量价齐升、业绩弹性超预期的可能。

  从今年股市的反应来看,春节前消费板块表现不错,主要是预期转好后的估值修复;春节后消费板块保持震荡,与春节后全国消费活动保持较快速修复的现实出现背离,意味着消费板块可能存在预期差,仍有机会正等待被挖掘。我们认为消费板块的业绩有可能在今年兑现,业绩将成为消费板块下一阶段的主要驱动。

  张智威:我们对2023年的股票市场持相对乐观的态度。国内居民生活逐步正常化,经济复苏预期快速回暖;海外加息节奏放缓,市场流动性增强。我们认为2023年市场的结构性机会主要会围绕疫情后的修复行情为主。在彻底放开后,关注是否会有报复性消费、报复性出游。在疫情下受影响比较大的行业可能会迎来边际改善。

  具体关注如下板块:

  消费行业:当前我国的疫情管控政策快速转变,经济经营活动逐渐正常化,对于未来的经济增长,人民收入和消费的增长,预期都在改善。在过去三年中,一些线下消费因为疫情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现在看起来可能逐步走向正常,服务业预计会有比较明显的复苏。

  港股市场平台经济、互联网公司的股票:一方面经过前期的大幅下跌,平台经济等互联网公司的股票估值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配置价值与机会;另一方面,我们关注到,互联网平台的政策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转变,从此前的反垄断转向支持平台经济发展,平台经济迎来政策性拐点。

  房地产板块:房地产板块近期反弹比较多,是因为政策有明显的变化,但是房地产市场需求还比较弱,销售什么时候能够走强还需要观察。

  此外,我们也持续关注医药、金融、新能源和自主创新相关的板块。在进口替代,产业链的全球转移的大背景下,我们希望能挖掘到在时代大变局下成长起来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