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资金池再涌新源!多家券商布局两融业务
新年伊始,北交所的融资融券业务进度神速,市场上有消息称预计2023年一季度将投入运行,对于交投低迷的北交所来说,这无疑是个激励人心的消息。
一直以来北交所由于资金体量小、类型少,导致流动性问题被广为诟病,新的一年在板块高质高速扩容和资金池多渠道拓宽的背景下,这个问题能缓和解决吗?
沿着板块内的最主线问题,今天我们讨论的是2023年北交所的最新动态,北交所融资融券业务的展开情况,并延伸设想这部分业务落实后对板块内的影响。
融资融券历经两个半月推进落实,一季度有望开放交易
从时线上看,两融业务在9月2日发布细则并征求公众意见到12月19日技术系统上线,权限开通业务。
上线一周后,截至12月27日,北交所就受理了72家券商融资融券业务权限开通申请,审核通过64家,开通两融交易单元24家;中国结算共受理73家券商结算路径和两融专户开通申请。
业务进度推进迅速,市场相关参与主体也比较积极。目前就有多家券商表示,将持续通过分支机构动员、加大投教力度等方式进一步做好北交所两融业务适当性管理、推进业务普及和推广,根据北交所最新安排和要求,布局做好两融业务正式上线的各项准备工作。
从整体的模式上看,两融业务和沪深市场相比,在券商资格管理、投资者准入、账户体系、交易方式、可充抵保证金证券范围及折算率、权益处理、信息披露等方面均与沪深市场两融业务基本保持一致。
但考虑北交所的市场特点,存有两个方面的特殊差异点:一是转板衔接。转板机制是北交所特色制度安排,为做好北交所融资融券制度与转板制度的衔接,《细则》明确了标的股票转板的将被调整出标的股票范围。
二是暂不实施转融通制度。转融通是融资融券制度的补充,为稳步推进两融业务,北交所将根据业务实施情况和市场发展需要,在下一阶段适时推出转融通制度。
另外,再考虑到现阶段北交所的结构性特点和流动性水平,北交所还将采取四点风险控制举措:一是执行“两步走”策略,初期仅推出两融基础业务,运行平稳后再推出转融通,确保两融业务落地后初期将以融资业务为主,市场上的融券券源有限,整体杠杆水平较低,降低市场整体波动风险;二是审慎筛选两融标的,把好标的股票准入关;三是严格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把好投资者准入关,尽量避免单边行情下投资者追涨杀跌加剧市场波动;四是持续监控市场,通过控制两融余额的集中度、监控担保品集中度等方式,对业务集中度进行总量控制和持续监测,提前研判和应对市场流动性和波动性风险。
推出影响
本质上看,融资融券作为一种信用交易工具,不仅可以帮助投资者对冲市场风险,还能够向市场注入额外的流动性,它的引入对于各主体而言无疑都是一种利好。
但针对现阶段的北交所而言,这种利好能发挥到什么程度,却难有定论。
在此犀牛之星研究院结合A股市场引入融资融券业务后的情况作为参照对比,两融交易业务在国内的起步时间不算长,从2010年至今不过十余年,并且在A股市场中属于分批次进行,起步期存在较多限制。
就犀牛之星统计的关于两融业务施行以来,融资融券余额占A股市值比(简称市值比)以及占成交金额比(简称金额比)的情况如下:
先看市值比,可以看到市值比近十年来的波动微乎其微,最高在15年达到峰值,占比4.74%,峰值之后基本上都在2%之间徘徊,相当的稳定。
市值比稳定且占比不高,意味着板块内受两融业务影响的企业还是少数。总的来看,市值大、流动性佳、更具备成长性的企业关注度更高,也才有融资融券的必要和需求,并且从这个保持了十余年的稳定低占比来看,融资融券的标的门槛不低,开通基本只对头部企业起影响,中后段的企业们沾不到太大光,对板块整体标的影响比较有限。
融资余额的动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市场上风格相对进取的一类投资者的态度,在2015年两融余额规模一度超过2万亿元,当时是A股市场的大牛市,可以明显的看到行情指数和融资余额在那个节点下共登顶峰,在那一轮牛市行情中,两融的杠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2015年股灾后证监会对两融杠杆的调整,两融余额很快跌破2万亿元,并且再没越过2万亿。
融资融券余额及市场行情概况:
总的来看,目前两融规模开始接近上一轮牛市平均水平,两融余额中代表多方力量的融资余额变化趋势与两融余额变化趋势大体相似。
融资与融券发展不平衡。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即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以来,融券规模长期都比较低,在2019年7月之前,绝大多数时间都低于100亿元。
融券余额规模出现变化的背后,是科创板首日即可融券以及创业板落地注册制后首日即可融券,有力地推动了券源的扩张,使得2019年7月科创板开始交易、以及2020年8月首批创业板注册制新股上市,都成两市融券余额进一步大幅增长的关键节点。
目前整体融资、融券发展比较还是不均衡,融资和融券的比例大概是9:1左右,在海外的成熟市场比例是6:4或者7:3。
未来随着资本市场基础交易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融券业务还有很大的的发空间,有望逐步补短板,深刻变革两融业务不均衡发展的格局。
结合北交所现目前的发展阶段和过去两融业务在A股市场内的运行概况,可以简单的猜想几点:
1、首先是两融业务引入后很大概率在短时间内不存在太大作用,就过去两融业务在A股市场中的发展情况,在标的可选范围已经比较充足的阶段,都存在一个比较长的爬坡过程,北交所现阶段的优质标的占比仍处在比较低的水平,规模总体而言还是较小,很难快速的发挥出作用。
2、度过爬坡期后,很大概率对板块内的流动性也不会有质的变化影响。从A股市场内的融资余额占市值比的情况看,长期稳定维持在2%+的低点,就证明加杠杆的标的门槛还是相当高的,只有少量优质的标的才有需求和必要进行融资融券,所以引入后对部分关注度和成长性更高如贝特瑞、吉林碳谷、硅烷科技、康普化学的这类企业,大概率会有明显利好,但对板块内整体的标的流动性不会产生太多的变化。
3、虽然可预见由于融资融券规模比较小,中短期内对整个市场并不会有明显的影响,但不否认其仍是一个利好。比如对完善交易机制、提升二级市场定价功能具有积极意义;对投资者而言,融资融券业务提供了风险对冲工具,有利于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完善;对整个交投市场而言,融资融券具有放大成交量的杠杆效应,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市场流动性水平。
结语
新的一年北交所内低迷的交易情况能缓解吗?
在股票数量得到稳定扩充,指数基金和两融业务的投入后,可以大概确定得是板块的整体市值和成交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流动性能不能得到提升?
很难确定,毕竟当时首批基金入市后也没激起太大水花,问题的重点还是买方力量的壮大,未来降低准入门槛、交易手续费才是解决流动性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