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市要闻 > 财经

小麦大丰收!亩产超过1200斤,有的能到1500斤!

来源:证券时报2022-06-14 08:10:35

  6月8日,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榆林乡大岭口村南头最后一块儿麦子被收,当地令人紧张的夏收圆满完成。随后,大岭口村的四台联合收割机和机手们奔赴山东,和各地机手大军汇合,继续参与分秒必争的夏收大战。

  小麦大丰收!亩产超过1200斤,有的能到1500斤!

  截至11日17时,河南8500多万亩小麦已收获8390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98%。山东全省已收获小麦3089.8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51.5%。

  受访者普遍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反应今年是一个丰收年,年景比历史都要好。大岭口村当地粮食贩子李广成准备了上百万的收购款,已经快花完了,他表示当地亩产1200斤~1300斤是正常情况,有的达到了1500斤。他自家的地浇了两次,亩产有1270斤。往年,当地亩产在1000斤出头。

  抢收

  5月份,许昌当地突发疫情,好几个村庄被封,特警巡逻车在各村转悠,天上还飞着无人机,外地人不让回,村民们居家隔离,快递要代取,农民连走出家门到街上去都不行,更不要说下地干农活。

  一直到麦子将熟时,疫情还在持续,附近几个村子查出有人被感染,让当地干部村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唯恐耽误夏收。好在夏收来临的六月初,疫情得到控制,管控放松了。

  在管控紧张时期,当地组织了联合收割机手的微信群,希望本地收割机手不要到外地去收割,以防发生意外难以返回后,外地收割机手也难以到达本地,耽误本地庄稼收割,地方政府计划通过频繁的核酸检测来证明机手身体健康,不能误了农时。本地100多台收割机,即使没有外地机手,也可以完成收割任务。不过后来随着疫情放松,外地收割机可以奔赴本地,本地机手们也放松了对核酸检测的要求。经过连日奋战,6月9日,麦子全部收割完毕,一百多个机手的微信群也解散,今年麦收任务已经完成。

  在没有联合收割机的时代,通常需要一个月时间才能完成夏收以及秋种,为何有了收割机,还要抢收?主要是因为夏天天气阴晴不定,如果小麦熟透挂在穗里,则害怕连日阴雨小麦发芽,小麦质量就会下降,只能低价处理,如果熟透后天气晴好,太长时间没有收割,收割过程容易出现丢失麦子现象,还耽误种植秋庄稼。

  抢收意味着多收割机联合作战,比如一个村庄有1000亩麦子,一台收割机一天可以收割80亩,按道理12天可以割完,但是没有人会把订单全部给一台机器,一般都要4台机器同时开始,3-4天完成收割。抢收有利于麦子收割,也有利于接下来秋播,麦子收上来如果能下一场雨,刚好就可以种下秋庄稼,如果没有收上来,下了一场雨,就误了农时。

  一台收割机要十多万元,一年在一个地方只能干4天左右,当然无法捞回成本。麦收季节从5月份开始,到7月份结束,横跨四川、湖北、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山西和内蒙部以及新疆等地,大多数收割机不可能完整参与整个阶段的收割,而是参与其中若干段。

  家住湖北天门的胡老板,5月8日晚上九点多才吃上当天的第一顿饭,他5月份就开始收割,从随州开始,到达河南新野,然后又到商丘,现在在山东济宁,所到之处收割5-6天,每一个地方收割大概300-400亩,今年每亩地收割费用为60-70元钱,比往年涨了10-20%。 胡老板是专业机手,他开着收割机全国各地跑,从水稻、大豆到高粱都收。村里有10多个人有收割机,他们结队而行。

  他们在一个地方收割完后,就会用货车装着收割机,往北行驶200-300公里,来到收获期晚4-5天的地方。其他收割机同样如此,他们穿插包围,一起完成收割,他们紧张的劳动,也促使抢收尽管完成。

  丰收年

  收割机手胡老板说,他老家湖北小麦有倒伏,但是老家小麦产量本身就不高,不是粮食主产区,他经过河南好几个地方,粮食普遍都高产,基本上都在1000斤以上,不少地方达到1100斤。

  收粮食的李广成表示,去年当地亩产900斤~1000斤,今年增产幅度很大,多数达到1200斤以上,少数能达到1500斤。周围村落也是如此,当地北边20公里的岗地,因为不能浇水,只能望天收,往年好的时候打800斤,今年能打到上千斤。岗地虽然在北边,但是因为地旱,成熟早,比周围要早熟4、5天时间,收割机可以早几天开镰,粮食贩子也可以跟着去收麦子。

  “ 我都不相信麦子能产这么高,我把自家的算了一下,亩产1270斤,我的麦子只浇了两水,不算多,有人浇三四水,浇得多,产量就更高。 ”他表示,收购麦子都是现款交易,现在收购价是每市斤1.5-1.55元,一亩地基本上都可以卖1700-1800元,高的能到2000元,这也是历史最高年景。为了收购麦子,他借了几十万,现在已经收购了上百万元的麦子。更大的粮贩会来找他购买,他也会在适当的时候销售给面粉厂或者国有粮库。

  “略有增产,”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员汪庆昌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去年晚播问题比较严重,成为粮食丰产丰收的一个最重要隐患,此前因为晚播,很多业内人士原本估计今年要歉收。

  他表示,这两年也真正做到了让农民丰收,去年小麦收购价格就已经有所上涨。“粮食价格上涨,确实能让农民得到实惠。今年价格更好,农民种地都更有积极性了,怎么鼓励农民种地,都不如粮食涨价效果更实际。

  晚播

  李广成认为,丰收是因为今年风调雨顺,麦子没出啥毛病,品质也好。“这几年品种普遍都不错,适应性强,产量高。”幸运的是当地恰好没有晚播。

  河南是小麦种植大省,当地有众多科研部门研究小麦品种,在小麦品种研发上处于领头羊位置。汪庆昌表示,郑麦369等品种增产明显。

  去年冬小麦开头相当不利,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调研的数据,去年北方秋天多雨,受秋汛影响,很多地方没有办法按时播种冬小麦,全国冬小麦晚播面积大约1.1亿亩,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五省,在全部晚播冬小麦中,这五省占了2/3。

  晚播时间各地不同,有的10天左右,晚播长的超过1-2个月。晚播时间短的,被专家称作“适期晚播”,影响不算大,但还有一些延后的时间较长,且个别地方播种时田里还有积水,情况比较严重。

  “去年这么大面积晚播,是这几十年所没有见到的”,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副所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表示, “去年之所以播种期那么长,也因为我们要求应播尽播,只有稳定种植面积,才能稳定产量。”最终小麦种植面积达到3.36亿亩。前一年小麦种植面积为3.54亿亩。

  但是,晚播造成了很多不利因素:部分麦田整地质量差,前茬秸秆粉碎不到位,使小麦出现悬根苗,生长不良易发生冻害。

  疫情

  疫情对农业的影响非常大,媒体不时关注报道,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和疑惑,以及对粮食安全的不安。

  这主要是病毒传染性比较强,各地升级了防控措施,比如2月份,某地为了防止疫情扩散,给农民发春耕证,轮流下田。媒体上不时传出视频,某某地区防疫人员开警车阻止农民下地,大声恐吓农民,要求下地农民检讨。

  今年4月份,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春季农业生产工作导则》,规定不得“一刀切”和层层加码,严禁以防疫为由擅自设卡拦截、随意断路封村、不让农民下地,及时打通影响农民回乡务农、农机上路作业、农资调运下摆、农产品生产供应等的堵点卡点,保证农业生产正常开展。

  尽管如此,很多地方依然强调严禁以防疫为由不让农民下地。农民能不能下地种田,反倒成了一个问题。

  之前,不少地方还将乡村公路截断,影响农业物资流通,5月份东北种植玉米和水稻的季节,当地就担心农民没有办法及时返乡,种子和化肥没有办法及时到位。

  5月份,有网民在人民网向某县县委书记留言:我承包着一百多亩地,现正值小麦灌浆的管理期,也是春玉米的播种期,我想问一下咱县是否可以给办理通行证。

  该县县委办公室社情民意办的回复是:您反映的问题我们感同身受,但是目前我县正处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全县全域必须保持静默状态,民众必须做到足不出户。

  按道理而言,基层政府应该创造更多灵活举措,帮助农民赶农时,而不是任意束缚农民手脚、给农业生产制造障碍,但是防疫政策层层加码,为了保住乌纱帽,基层政府也无可奈何。

  5月份的疫情尤其引人关注,因为这是小麦灌浆期,这个时期,以及随后的收割期非常关键,如果耽误农时,很可能令收成打折。

  6月1日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农业农村部等11部门制定并印发了《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工作指南》,规定严禁以防疫为由,擅自设卡拦截、随意断路封村,不让农民下地种田、限制农机通行作业。

  从记者采访到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民在最后时刻都可以到田间地头劳作,农机跨省、跨地区流动也没有实质障碍,各地政府也创造了流通环境。

  天时人力

  去年大面积晚播是不利一面,有利的一面同样也是天气。

  汪庆昌表示,今年没有干热风,有利于小麦生长。干热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一般在日最高气温32℃以上,14时空气相对湿度小于等于30%、风速达到3米每秒以上,当小麦正处于抽穗、扬花、灌浆的关键时期,需要吸收大量养分、水分,才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如果刮干热风,麦田就会出现蒸腾过快、小麦灌浆速度下降、灌浆期缩短等情况,这将导致小麦提前枯萎死亡,灌浆不足,对小麦的产量影响巨大。

  “因为晚播,今年小麦高度矮了3厘米,高度矮了后,可以抗倒伏,倒伏会影响产量。”汪庆昌表示,灌浆期刮了几次大风,小麦都没有倒伏。

  小麦在收割时期,也没有连阴雨,比较有利于收割,而且今年小麦长势比较有利于机械化收割,地里的小麦应收尽收,减少了浪费。

  冬小麦生长期漫长,后期条件好,就给了扭转的机会,去年11到12月份气温偏高于常年1至4摄氏度,平均增加了120摄氏度积温,相当于播期提前5到7天的结果,这对小麦生产非常有利。

  “全生育期土壤持水都好于往年,雨雪天气比往年频繁,雪降的频次也比往年好,对小麦越冬和早发都有好处,占比三分之二的中低产田,土壤持水量70%,对整个旱地增产非常有利,晚播严重的可以做到平产,适期晚播的可以做到增产。”刘录祥表示。

  另外,今年小麦的品质也非常好,主要是小麦生长中后期保持了比较好的天气,较少大范围的持续降雨,减少了赤霉病发病,赤霉病发生在开花期。不仅是赤霉病,困扰小麦的条锈病也较少发生,减少了病虫害带来的防治和减产问题。

  除了天时照顾,人力也非常重要,在采访中,刘录祥多次感叹,今年形势如此严峻,多亏了中央政府重视,多次补贴农业,在疫情期间千方百计保障农业生产,农业科技人员也积极奔赴各地,传播增产方法,农民也采取各种方法应对不利局面。

  汪庆昌表示,在晚播的情况下,增加了5斤左右播种量,墒情比较好,春季管理都是以促为主,苗情转化效果特别好,“政府发文严禁任何形式的阻止农民下田管理,省农业厅创造条件,小麦专家指导组奔赴各地指导田间管理,疫情这么重,从业者付出的还比较多。”

  他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在面积没办法增加的情况下,保证单产都是一个永恒话题。

  受访者普遍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上涨有所担心。

  专访农科院刘录祥:科技种田助力夏粮丰收

  在去年3亿多亩小麦普遍晚播的情况下,今年收割进度却更快,并且有望实现丰产高产,这是如何实现的?

  农业农村部11日发布的小麦机收进度显示,全国已收获小麦面积2.28亿亩,收获进度达74.9%,比去年同期快3个百分点。多地小麦单产纪录大幅刷新。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了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副所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解读2022年小麦缘何可以做到丰产。

  证券时报记者:去年晚播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刘录祥:因为播种晚,一部分小麦在今年越冬前出现了“一根针”“土里捂”的现象。小麦刚发芽是一根细细的幼苗,在越冬之前和之后,会分蘖两次,越冬前的分蘖更重要,开春后还是“一根针”,说明越冬前没有分蘖,或分蘖情况较差,越冬后再弥补,就非常困难。“土里捂”更麻烦,说明越冬前没有出苗。

  证券时报记者:采取了哪些措施?

  刘录祥:科技助力弱苗转壮,是春节前就抓的事情,一般北方国庆节就要播麦,有些地方推迟到了11月中旬,有些冬至还在播,造成起步苗情的质量不一样,1亿亩弱苗需要科技促壮,技术再好,也要落在地头。

  早春气温还低的情况下,要对麦田中坷垃堆积缝隙镇压,有助于将苗的根茎做实,有提墒的作用,有的地方要中耕增温,提高土表温度,返青后要追施磷肥,后面还要追氮肥,喷除草剂。好在今年倒春寒发生的频率也很少,中后期分蘖成穗质量都比较好。

  证券时报记者:通过那些方式帮扶农户?

  刘录祥:农业农村部科教司是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及技术推广部门,分区域成立专家组,因时因地因苗情编制技术月历,印发给不同省份,成为农户田间促弱转壮管理的明白纸。以中国农科院为例,自今年2月14日以来,我们会同部相关司局单位共同启动冬小麦“夺夏粮丰收科技壮苗”专项行动,部署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五省晚播冬小麦促弱转壮科技支撑工作,160多名专家分赴各地,包片负责不同省份。

  我们通过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录短视频,指导农户早春管理,增加覆盖面,根据往年遇到的问题给出提前预防的技术措施,而不是等到再补救。

  此外农业农村部有云科教平台,有500多万注册农户,我们发布的信息用户瞬间就收看到了。麦农遇到问题,就反馈在平台上,我们第一时间就回复,这个也很关键。现在农民种地很注重科学技术。

  在全国,有35万农技人员和专家奔忙田间地头,对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一对一帮扶。

  政策补贴也非常重要,今年中央政府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300亿元,比去年增加100亿元,而且时间提前到3月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地积极性。

  证券时报记者:产量怎么样?

  刘录祥:今年小麦虽然遇到了前期罕见的秋汛出现大量晚播,但由于科技助力田间管理措施到位,小麦生长中后期气候也较温和,甚至病虫害发生明显轻于往年,人努力天帮忙,全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小麦单产连创纪录。例如四川广汉地区麦子今年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高于往年,平均增加10-15%。

  现在从各地收获情况来看,一亩地增产50-100公斤是普遍现象,河南还创造了亩产981.1公斤的丰产纪录。麦农增产也增收,不同区域可能存在差别,但今年麦子价格多年未见。田地头麦子卖到1.5-1.6元每斤,属于历史上最高。

  证券时报记者:今年收割为什么这么快?

  刘录祥:因为国际粮食供应问题严重,价格也不断上涨,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夏粮生产,抢收麦子十分重要。今年各级政府和农技部门组织机手的准备工作措施更加到位,主动解决农机交通问题,收割进度明显快于以前。今年重视、组织程度都远远高于往年。另外灌浆中后期天气非常好,成熟条件理想,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证券时报记者:收获期如何减少损失?

  刘录祥 现在这个环节重点抓的是机收减损和提高收获效率,小麦收获损失降低到1%,早前都是3%,减少这么多是不得了的成绩!这是最后一个关口。这需要对农机和机收技术都有改进。

  证券时报记者:我国粮食产量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准?

  刘录祥:小麦主要生产国按照种植面积依次是印度,俄罗斯和中国,中国去年总产量是1.369亿吨,印度是1亿吨,俄罗斯排第三。中国小麦单产要显著高于印度、俄罗斯和美国、澳大利亚,低于新西兰、法国和英国,不过后面这些国家是一季小麦,灌浆期比较长,我们是在一年两季的情况下取得的这个成果。

  我国国家高度重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安全有保障,粮食储存量也很高。水稻新品种的生产周期只需要4个月左右,即使遇到歉收问题,也很容易通过科技赋能赶回来。

  来源:e公司(ID:lianhuaca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