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农信:多条线拧一股绳,兴产增收更稳了
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的刘军当初肯定想象不到,他和中和农信的缘分会持续那么长。即使他的种植产业做大了,不再需要小额贷款了,但依然是中和农信的客户——去年,他一口气在中和农信旗下的农资电商购买了足足300亩土地施用量的化肥,他有一种感觉,自己与中和农信之间的联系,不仅是越来越紧密,而是离不开了。
和全国其他四百多个分支一样,中和农信在敖汉旗的探索也是从小额信贷开始的。中和农信是一家专注服务农村小微客户的综合助农机构,而其成立的初衷,正是为农村的弱势群体和小微散户提供小微金融服务,帮助农村百姓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自二十多年前秦巴山区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试点,再到如今深入全国四百多个县域的数万乡村的服务网络,一部中和农信小额信贷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社会组织参与农村金融扶贫的变迁史。当初,正是中和农信的“雪中送炭”,帮助还是小农户的刘军迈出了创业第一步,如今的他,已经是经营上千亩土地的“大户”人家了。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三农事业也由“脱贫”进入“振兴”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在引领无数像刘军一样的新农民迈入新生活的同时,也对农业服务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打通农村金融最后一百米的实践过程中,中和农信坚持业务标准化与服务本地化,渐渐形成了“离客户最近”的差异性服务优势,这种“近”,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近”——“服务就在村里”,也是心理上的亲近与信任。此外,这种“近”也使得公司对市场发展变化有着最敏感的感知。
早在脱贫攻坚时期,中和农信就认识到,要让金融与创业主体、生产要素充分融合,才能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而农村的现实情况,不仅仅是缺资金,还缺少成体系的产业支持服务——信息、技术、人才甚至是安全可靠的农业生产投入品。所以,中和农信小额信贷项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仅仅是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更要提供能力建设等非金融服务。
新的时代背景下,产业振兴成为了重中之重,而分散的小农经济已成为禁锢农村产业发展的难题之一,想要更有效率、更全面地促进农民增收,也迫切需要公司在“资金支持”之外,将更丰富服务手段与农民生产活动进行全方面结合。依托多年深耕农村市场建立起的服务网络,中和农信不断尝试着将服务边界进行拓展。2020年春耕季,在疫情阴云笼罩下,中和农信的新业务板块之一——中和农服在内蒙地区初战告捷,其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建立精品农业基地等措施,有效解决了传统农资及农产品流通领域层级多、效率低、产品质量无保障等关键问题,为改善“分散的小微农户在产业供应链中处于弱势”的困境从服务端提出了新的思路。文章开头的刘军,就是在此次业务中“重新投入中和农信怀抱”,在疫情封村的情况下,中和农信联合中化农业等行业优质供应商,通过免息的专项贷款,将优质、平价农资产品送到数千名像刘军这样的种植户家门口,为百姓生产护航。业务正式开展的第一个年头,中和农服农业投入品销售额已经超过1亿元。
当问到刘军,对中和农信这一年农资服务最满意的地方,他毫不犹豫地回答:“直播课”。面临疫情防控对线下活动的影响,中和农信推出“防疫情保春耕,农技知识微课堂”线上课堂,以直播的形式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传递到有需要的农户,一直持续到春耕结束,收到了百姓们的热烈反馈。同年,中和农信依托“乡助”数字服务平台,突破时间、地域限制,让更多农户有了在线农业“医生”。遇种养殖问题,只需要拍照上传提问,就可以得到初步解决方法,同时还能预约专家到地头考察,给出详细解决方案。同时,线上培训还有专门技术群,农户可以在群里随时提问,获得专家解答,深入解决农民在种植及后期田间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进一步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
“集多条线,拧一股绳。”更多服务背后,是中和农信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企业实践。未来,中和农信将继续业务创新,服务升级,构建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财神”、“医生”、“采购员”可能都不能准确概括中和农信的“角色”,在助力产业振兴的道路上,中和农信要做的,是一个综合性的全能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