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兴起30年 高票房下面临盈利困境
小剧场最初诞生于1887年的法国巴黎。那个由仓库改造的剧场,一伸手就能碰到演员,一抬腿就能碰到舞台上的道具。这种反商业的小剧场,当时意味着实验、非主流和小众。在中国,小剧场如今已经是潮流的代名词,无论什么表演形式,只要在300人以下的规模,都可以被称作小剧场。
不过,对于剧场运营方来说,整体票房数据并不能代表盈利能力。剧场越小,意味着单场演出能实现的票房收入越少。
北京市演出行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演出市场的戏剧类演出达12217场,接近总演出场次的一半,票房收入超6亿元。其中话剧、儿童剧最为活跃,8738场话剧、儿童剧演出贡献了4.78亿元票房。
“突突突……”穿着一身破旧牛仔工装,满脸油污的吉尔斯·伯杰费力地启动拖拉机发动机,一股浓郁的柴油味随即从舞台弥漫到两三米远处的观众鼻子里。狭小黑暗的空间里,柴油发动机震动的轰鸣声被放大数倍,伴随两位灰白头发演员的欢呼,制造出令人兴奋的戏剧效果。
来自挪威瑟卡剧团的《蒸汽时代》,是创始人吉尔斯·伯杰2017年创作的一部童心之作。他花费了半年时间去博物馆、火车站或是废弃车场寻找材料,凭着少年时代对机械的热爱,制造出一个一吨多重的大型机械动力装置放上舞台。当柴油发动机开始转动,巨大的齿轮带动舞台上的所有电机和物品旋转飞舞起来。
“你能近距离看到齿轮转动的每个细节,闻到柴油的味道,煎鸡蛋的香味,同时听到发动机的轰鸣声。”身为剧团创始人,吉尔斯也是《蒸汽时代》装置设计师和演员。据他介绍,瑟卡剧团在创立30多年里创作了40多部戏剧,有不少户外大型作品,更多的,则是《蒸汽时代》这样的小型亲密型表演,只需两三位演员就能带着剧团走遍世界。
“戏剧剧场越做越小,这确实是一个趋势。应该说,戏剧与观众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吉尔斯表示,他在中国巡演中发现,很多人总是低头沉溺于手机,而他们想要把人们带回私密空间,让人们重新发现原始的想象力。
“在这个特别小的剧场,你可以打开你的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发现不一样的戏剧体验。”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小不点大视界的微剧场,他们在演出结束后,会用拖拉机发动机摩擦出的高温为观众煎鸡蛋,近距离品尝的过程,变成全场欢腾的画面。
相比兴起并繁荣于上世纪90年代的小剧场文化,小而美的微剧场仅有几十至上百人的观众规模。微剧场比小剧场更小、更私密、更有圈层意味,戏剧体验也更浓烈。这种风潮不仅是国际戏剧的趋势,也在中国渐成商业风潮。
面对面的微剧场
一个麦克风,几位脱口秀演员轮番登场,几十位观众聚拢在演员的眼皮子底下,段子与笑声在紧凑的空间内凝聚喷薄。
这是《吐槽大会》背后的笑果文化,在全国各地脱口秀线下俱乐部最常见的一个夜晚。从北京、上海、广州到二线城市,这种微型的脱口秀表演现场,已经覆盖了全国十个城市,成为都市年轻人闲暇时光的娱乐选项。笑果文化创始人叶烽将《吐槽大会》这样的新网络归纳为“年轻态喜剧”。
今年4月,笑果文化拿到天图投资和南山资本的B轮融资。而去年,北脱传媒拿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单立人喜剧则获得优酷千万级别的A轮融资。
《2018中国年轻态喜剧受众消费大数据报告》显示,脱口秀演出受众主要以18岁至29岁人群为主,女性受众偏多。其中50%的年轻态喜剧受众家庭月收入达1万元以上,24%受众群体的家庭月收入在2万~3万元,购买力强劲。
一场观众仅数十人,演员与观众之间几乎没有距离,年轻态喜剧演出可以说是微剧场兴起的浪潮之一。
如果说脱口秀代表的是年轻态喜剧受众的圈层,那小不点大视界的微剧场和小橙堡微剧场,则锁定有孩子的年轻中产家庭这一圈层。
小不点大视界是中国第一家做亲子微剧场的,目前在一二线城市有6家微剧场;2016年创立的小橙堡微剧场则是深圳首家微剧场;九町小剧场院线联盟则看准二三线城市,把微剧场开进社区和商圈。
从大而全迈向小而精,不仅是传统零售面临的变革,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变革之路。相比动辄数千人的大剧场,微剧场的消费圈层更为集中,用户画像也更加精准明确。
高票房下的盈利困境
“演员和观众只有咫尺距离,我们的每一个眼神和动作,都能被观众看到。”吉尔斯说,微小的剧场空间有更强大的魔力,气氛很容易凝聚到极点。这种真实感受是大剧院、电影院都不可能传递的。
事实上,无论是戏剧微剧场、脱口秀俱乐部或是live house,都可以用“微”来定义。它代表的不仅是被压缩的距离,更是一个简朴纯粹的空间,一群志趣相投、爱好一致的人的聚会,当同好者抵达同一个空间,就是一场专享意味的私密互动。
小剧场最初诞生于1887年的法国巴黎。那个由仓库改造的剧场,一伸手就能碰到演员,一抬腿就能碰到舞台上的道具。这种反商业的小剧场,当时意味着实验、非主流和小众。但在今天的中国,小剧场已经是潮流的代名词,无论什么表演形式,只要在300人以下的规模,都可以被称作小剧场。
而更小的微剧场,最初只有86个座位的蓬蒿剧场算是北京戏剧界的“乌托邦”,这里的演出票价都不高,小众、先锋和实验性,是这里显著的标签。比蓬蒿剧场容量更大的繁星戏剧村、鼓楼西剧场、木马剧场、蜂巢剧场等,则在近十几年里引领起北京小剧场风潮。
郭德纲的德云社,上世纪90年代也是从极小的茶馆和剧场起步的,郭德纲曾说,“相声的生命力就应该在小剧场。”如今德云社在全国有9个剧场,这种连锁经营的方式,常常也是小剧场的运营模式。
在全国有6家直营微剧场的小不点大视界,不但以小空间来探索戏剧的边界,同时更强调面向0岁以上的小观众,在那些无法接待婴幼儿的剧场之外,拓宽市场。
北京市演出行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演出市场的戏剧类演出达12217场,接近总演出场次的一半,票房收入超6亿元。其中话剧、儿童剧最为活跃,8738场话剧、儿童剧演出贡献了4.78亿元票房。
但对于剧场运营方来说,整体票房数据并不能代表盈利能力。剧场越小,意味着单场演出能实现的票房收入越少。通常小剧场和微剧场的票价都在300元以下,人数基数越少,盈利就越艰难。
以笑果文化的脱口秀演出为例,其全国的线下演出,基本依靠《吐槽大会》这类线上节目带来的广告收益支撑。而小不点大视界这样主打亲子向的微剧场,更多依靠线下的艺术课程创造多面的盈利能力。
小不点大视界的创始人陈忌谮对记者表示,剧场运营者只要懂得用户、研究用户,就会赢得市场,“那时候,微剧场在演出领域自然会体现出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