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市要闻 > 财经

APP无论何时都不能拿儿童权益换收益

来源:金投网2021-03-26 00:39:50

移动互联网时代,创业者的诱惑很多,但无论如何,都不能拿儿童权益换收益。

据报道,记者近日测试30款针对儿童使用的APP发现,其中有多款APP在儿童信息保护方面存在瑕疵,包括没有隐私协议、没有儿童监护人同意选项以及强制索权等现象,引发广泛忧虑。

关于儿童使用APP的隐私安全保护,此前已经有过多次讨论。尽管这个问题涉及APP厂商、政府监管、家长监护等多方主体的责任,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共治事务,但是,APP厂商在产品设计上建立有效的防火墙,恐怕是儿童上网权益保护的第一步。

儿童APP无隐私协议、未设置监护人同意选项等,这首先涉嫌违法。《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即将实施的《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也要求,APP在收集儿童信息时,需设置隐私协议,且该协议需征得儿童监护人同意,而且APP不得强制收集信息。遗憾的是,一些APP压根没把规定放在眼里,将儿童个人隐私等权益抛入不确定性之中。

移动互联网时代,儿童使用APP过程中的相关权益不容忽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10岁以下网民占比4.0%。结合数量巨大的网民基数来看,未成年网民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APP厂商无视这个群体的权益,其打击面也是相当之大。

就现实来看,儿童使用APP所面临的权益保护难题,除APP厂商的产品设计“陷阱”之外,还有更为复杂的场景:儿童接触的APP有两种,一种是只面向儿童使用的纯“儿童类APP”,另外一种是综合类APP,譬如一些社交工具等。

如果说,一些儿童类APP在隐私条款上设置的机锋,可以通过监管加以纠正,那综合类APP对儿童潜在的伤害,可能就更难以把控,因为这类APP无法识别使用对象是父母还是孩子。如果家长不能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就会放大风险。

这其中,最典型的是APP采集儿童人像以及抓取儿童位置以及录音。最近,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起诉谷歌旗下的YouTube涉嫌侵犯儿童隐私,诉状称YouTube在未经父母同意的情况下,使用cookie收集了“儿童频道”观众的个人信息。基于此,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向谷歌开出1.7亿美元罚单,这是自1998年该国国会通过《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以来涉案最高罚款。

这足以引发警惕:国内的各类APP,是否也存在非法收集儿童信息的现象?至少,从近段时间以来“APP窃取隐私”的讨论看,这并非是杞人忧天。

所以,防范APP侵犯儿童隐私,除监管部门要加强对APP的审核外,更重要的是APP厂商要“科技向善”。这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儿童类APP要在用户协议中明白无误地添加隐私条款、监护人同意选项等,并严禁违法采集、变卖儿童个人信息。

二是,综合类APP在前述条件的基础上,还需优化身份识别手段,譬如对相关算法进行人工优化,在产品开发设计和商业模式规划阶段就解决这一问题,而不仅是通过监护人的同意机制来实现。

被检测出协议漏洞的一些APP,此前或许没有意识到儿童隐私保护的问题,但是,既然这是儿童隐私保护的一大痛点,APP厂商就该以不侵犯儿童隐私为红线,如此,创业路上方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