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外卖如雨后春笋 安全乱象不容忽视
12月26日上午,在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召开期间,贾顺平委员缘何对着手机“自说自话”?原来,他正在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王冉通过手机进行视频连线。
前段时间,王冉在由人民政协报推出的“假如我是委员”小程序上注册成为虚拟海淀区基层政协委员,围绕“外卖行业的食品安全和交通隐患”话题提交了虚拟提案。然而,这个关注已久的问题该如何解决,王冉却毫无头绪。
其实,王冉关注的这一问题也是当下外卖行业的难点所在。
随着“互联网+”的渐趋流行,网络订餐也随之日益火爆。根据12月17日《中国外卖产业调查研究报告(2019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餐饮收入32565亿元,同比增长9.4%,而外卖作为餐饮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比增长28.5%,远高于餐饮大盘的增速。同时,外卖用户数量占网民用户总数的49%,接入互联网餐饮服务平台的餐厅占我国餐厅总数的40%。
虽然外卖行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却也滋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乱象,急需治理。
不过,治理外卖行业食品安全乱象,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贾顺平委员在与王冉视频连线时分析道,“虽然我们国家出台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由于外卖是一个动态过程,如何在运送过程中实现对它的监管,我国在这方面尚存在政策空白。”
“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王冉迫不及待地追问贾顺平。贾顺平表示,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外卖行业的规范引导和监管。
加强对外卖行业的食品安全管理,同样牵挂着其他政协委员的心。
全国政协委员魏定梅考虑到外卖行业中食品加工点和就餐地点分离的问题,就曾经直言我国尚没有外卖食品安全强制性标准。为此,她建议,应推出有强制力的、科学的、贴合实际的、操作性强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检验方法和判定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郭景平与魏定梅委员的想法不谋而合,他建议开展远程监控,使监管人员和消费者可通过手机客户端实时监督商家加工制售食品操作过程。同时,整合评价体系,深化信用监管,推动网络订餐平台将市场监管部门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指标作为消费点评指标评价体系的基础,评定商家信用等级,设立信用红线。
很快,这场远程视频连线迎来了尾声,王冉也依依不舍地与贾顺平委员隔屏挥手说着再见。
让虚拟政协委员与真实政协委员隔空对话,类似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在海淀区政协都成为“可能”。
本着“开门办会”的原则,早在2012年,海淀区政协就尝试启动微博议政、远程协商,这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从微博、微信再到如今的移动办公互联平台,委员们对线上议政、随时履职已经“习惯成自然”。不仅如此,过去多次重要协商议政活动中,区政协都邀请过群众代表参会,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发表建议。
记者留意到,在本次政协全会上,10位老师和学生代表也有幸列席,现场领略中国式协商民主的风采。在如此创新开放的平台上,人民政协报自然不缺位。“假如我是委员”小程序便是基于这一创新理念所打造的网络议政型新媒体产品。在上面,人人都能化身虚拟政协委员,就所关心的问题撰写虚拟提案。基于这一网络平台,贾顺平委员与王冉才实现了开篇远程视频连线那一幕,这是本报推动政协委员参与网络议政,引导社会公众进行有序政治参与的一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