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书籍 > 股票投资书籍 > 巴菲特忠告中国股民

研究股票而不是主力动向

来源:互联网2019-04-26 03:20:51

市场上有所谓专业的投资人,掌管着数以亿万计的资金,就是这些人造成市场的动荡。他们不去研究企业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反而专研于其它基金经理人下一步的动向。对他们来说,股票只不过是赌博交易的筹码,就像是“大富翁”里的棋子一样。他们的做法发展到极致,便形成所谓的投资组合保险,一个在1986到1987年间广为基金经理人所接受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只不过是像投机者停损单一样,当投资组合或是类似指数期货价格下跌时就必须处分持股。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现身说法】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买入股票的价格必须合理,买入价格过高是老天爷也不同意的事。只有买入价格合理,才能谈得上确保获利回报。讨论买入价格是否合理,关键要与其内在价值相比,而不是看主力机构的炒作动向。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1987年美国股市的表现非常精彩,可是最后股指却没有上升多少,道·琼斯工业指数全年只上涨了。回过头来看,股票指数就像过山车一样,10月份以前一路窜高,然后就突然收敛下来。

巴菲特分析说,究其原因在于市场上有一些所谓的专业主力机构,他们掌握着数以亿万计的资金,造成了市场动荡。

这些主力机构不去研究上市公司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究同行下一步如何操作的动向上。对他们来说,股票只不过是一种赌博交易筹码,并且还推出了各种主力机构普遍接受的一种策略,那就是所谓“投资组合”。当股市下跌到一定幅度时,这种投资组合就会涌出一大堆卖单,推动股市进一步下跌。例如,在1987年10月,这笔资金的规模高达600亿~900亿美元,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成为股价迅速上涨或下跌的推动力。

巴菲特说,投资者的正确做法是,要把股票交易价格是否合理与其内在价值相比,而不是看主力机构如何操作、该股票的价格在主力机构操纵下今后是上涨还是下跌。

他忠告投资者,如果你认为这些主力机构是从事“投资”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就好比说,一个理性的主人在买下某农场后,是不会四处委托不动产经纪人打听有谁要买这家农场一样。有谁听说过,因为隔壁的农场最近卖出的价格更低一些,这位主人就急于想把自己所拥有的农场也卖掉的?或者,你在几分钟前听到你隔壁的房子比以前更便宜的价格卖掉了,你也就马上考虑是不是也把自己的房子卖掉的?

巴菲特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表明,上述卖农场、卖房屋的做法看起来十分可笑,可这却是主力机构或投资顾问对你所传授的投资组合风险理论。这种理论在中国股市中也非常普遍,这就是所谓的“止损”。

而在巴菲特看来,用这种观点看待股价的高低是完全错误的。股市波动是正常的,作为理性的投资者来说不应当因为股价波动就轻易卖出股票。唯一能够作参考的,应当是看该股票的内在价值,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巴菲特说,有这么多资金整天掌握在这样的主力机构手里,股票市场怎么会不剧烈波动呢?由此,一些散户投资者就抱怨说,市场是由主力机构操纵的,散户投资者根本一点机会也没有。

巴菲特认为,这种观点非常错误。因为无论你的资金多少,股市面前人人平等;相反,越是市场波动剧烈,对理性的投资者就越有利。

巴菲特的原话是:“只要他能够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事实上由手握重金的基金经理人所造成的市场波动,反而使得真正的投资人有更好的机会可以去贯彻其明智的投资行动。只要他在面临股市波动时,不会因为财务或心理因素而被迫在不当的时机出脱手中持股,他就很难会受到伤害。”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6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以刚过90大寿的老朋友许洛斯(Walter Schloss)为例,介绍了他的操作手法。

巴菲特说,早在50年多前,当时有一个圣路易斯家属希望巴菲特为他们推荐几位既诚实又能干的投资经理人,而巴菲特向他们推荐的唯一人选就是许洛斯。

许洛斯没有上过大学商学院,甚至没有读过相关专业,但是从1956年到2006年间却一直掌管着一个十分成功的投资合伙事业。他的原则是,投资合伙人一定要赚钱,否则自己不收一分钱。

那么,他又是如何来操作股票的呢?

巴菲特介绍说,许洛斯从来没有聘请过秘书、会计或其他人员,唯一的员工是他的儿子爱德文,一位大学艺术硕士。

许洛斯和儿子从来不听什么内幕消息,甚至连公开消息也很少关心,完全采用他与本杰明·格雷厄姆共事时的一些统计方法,归纳起来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努力买便宜的股票。”

在他们看来,什么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技术分析、总体经济学派及其他复杂的运算方法,一切都是多余的。

值得一提的是,许洛斯在他长达47年的合伙事业中,投资的大多数是冷门股票,可是其业绩表现却大大超过了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

【巴菲特智慧结晶】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的重点应当放在股票身上,而不是判断主力机构有没有进入该股票、接下来是不是会拉升该股票。他以许洛斯在长达47年投资生涯中从来不关心主力机构为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